一天天清晨,一则“28岁短剧导演在连续通宵后猝死”的消息在影视圈炸开。聊天记录截图、急诊室照片、朋友圈悼念...“李导”的离去显得如此真实,瞬间点燃了整个互联网。
话题冲上热搜,阅读量破亿,同行们纷纷发文悼念,感慨行业艰辛。然而,剧情在12小时后突然反转。
当晚,辖区派出所接线人员明确表示:“网上所传28岁导演熬夜猝死一事为造谣,他本人就在我们所里,来所里报案了。” 这位被传“猝死”的李导不仅活着,还在派出所配合调查,追查造谣源头。
谣言如何一步步逼真上演?
这场闹剧始于9月28日清晨6点。多个剧组工作群里,一条附带截图的消息开始扩散:28岁的李导熬了三个通宵后没撑住,凌晨在片场猝死,人已送急诊。聊天记录截图中,有人写道:纪念我们的第一部戏,也是最后一部戏,导,我想你了,下辈子我们一定会继续合作的。有人询问后,对方回复:很喜欢的一个导演,熬大夜猝死了。
“我看到时第一反应是‘又一个同行扛不住了’,没核实就转了朋友圈。”一位工作3年的群演坦言,短剧行业熬夜加班是常态,对这种消息已经有了“惯性担忧”。
就在全网沉浸在一片惋惜声中,当日下午3点,剧情出现第一个转折点。最初发布谣言的账号悄然删帖,本地博主发布澄清视频:“问了李导剧组场务和影视城工作人员,都称‘没这回事’。”
当晚9点,李导本人在朋友圈晒出在派出所做笔录的侧拍图,配文“身体好好的,谢谢关心,造谣者请自重”。被“死亡”的他,其实正在医院陪母亲做慢性病复查。
这场谣言之所以能迅速引爆网络,是因为它精准踩中了三个痛点。
短剧行业的高强度工作环境是首要原因。据《2025短剧行业白皮书》显示,75%的短剧拍摄周期仅7-15天,远低于传统网剧标准。
为赶进度,剧组常采用“两班倒”模式,导演作为核心统筹者,日均工作时长普遍超16小时,睡眠不足4小时成常态。
一位长期拍短剧的导演透露:“没办法,就是硬撑,我还不抽烟,最多喝可乐,纯粹靠爱拍戏的热情去工作。” 有次他连续工作22小时后收工,杀青后量血压发现已飙升不少。
公众对“过劳”问题的敏感共情同样助推了谣言传播。“28岁”、“年轻人”、“猝死”这些关键词瞬间戳中大众焦虑点。许多网友不是先核实真假,而是直接代入自身焦虑,将谣言变成情绪宣泄口。
传播环境的漏洞也不容忽视。“截图+模糊照片”的组合营造出“证据感”,让许多人误以为信息可靠。加上部分自媒体为博流量,未核实就编造“内幕爆料”,进一步混淆了视听。
谣言风波过后,李导已重返剧组赶进度。而那位造谣者已被警方锁定。但比追究造谣者更重要的,是解决谣言背后的行业过劳困境。短剧行业的崛起,本应是“内容创新”的胜利,而非“健康透支”的悲歌。
当熬夜成为常态,当拼命成为标签,这个以“快”为荣的行业或许该停下来想一想:任何值得传世的作品,都不应该以生命为代价。
剧供需官方群,进群获取最新最快行业信息!具体详情也可联系客服:“0夏日0”微信号:xiatianna0717
扫描识别下方图片加官方群↓↓↓
合作之前建议签订合同,剧供需作为信息共享平台,无法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做出判断,不承担任何财产损失和法律责任,若您不同意该提示,请关闭网页且不要在本站拓展任何合作,否则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个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