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AI短剧火热,“短剧进入无人区”“一人一剧时代来临”等呼声随之而来,一时间,AI好像要革了短剧产业的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短剧新势力带你了解一线从业人员是怎样感受这场AI革命的。
AI的风吹向短剧产业。2024年8月19日,昆仑万维推出了AI短剧平台SkyReels。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只需输入一个简单的创意,SkyReels就能自动完成从剧本到成品短剧的全流程制作。2024年9月26日,美图公司旗下的AI短片创作工具MOKI对全部用户开放,MOKI也可以通过AI技术实现从文案到成片的一站式创作。除了一站式服务的平台,AI Pure公司2023年7月14日发布的FilmFlow可以实现AI编写剧本;创壹科技2024年8月2日推出的OneStory可以将文字创意快速转化为专业分镜脚本和影视级连续画面;猫眼娱乐2024年9月27日推出的“神笔马良”具备智能剧本分析、智能角色创作、智能分镜创作、智能台词朗读等功能……这些工具虽然并非专为短剧而生,但都可以在短剧创作中应用。AI工具密集入局短剧产业,“短剧进入无人区”“一人一剧时代来临”“开启高质量AI短剧创作”“进一步推动短剧内容创作与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等呼声随之而来,学者们也对“文化平权”有了更高的期待。AI强势入局短剧让短剧圈外人也找到了把握短剧商机的方案。在网上搜索关键词“AI短剧”,《我和我一个朋友用AI短剧,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赚了2万多块钱》《AI写短剧,普通人该如何入门?》《如何使用AI工具实现短剧创作并且月入五位数?》等课程广告推文也随之映入眼帘。AI似乎让短剧成了大锅饭。短剧就这样步入AI时代了吗?
都有谁在用AI做短剧?
2024年3月22日,由总台打造的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上线央视频;6月28日,同样由总台打造的AI短剧《英雄》《爱永无终止》《奇幻专卖店》上线央视频;7月8日,博纳影业AIGMS制作中心出品制作的科幻短剧集《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在抖音上线播出;7月13日,快手出品的AIGC奇幻微短剧《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上线快手星芒短剧。这些AI短剧的上线受到了广泛关注。通过分析网络上对这些短剧的评价可以发现,观众对于AI技术在影视创作中潜力的探讨大于对短剧艺术性的探讨,短剧的剧情要素并没有为短剧带来热度。这说明,当下AI短剧的高关注度并非内容使然。AI短剧的营销点也并非内容,而是技术,某种程度上,大厂们接连入局AI短剧,更想展示的是自己的技术能力。这种创新的展示,是否真的意味着让短剧创作变得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不得而知。从现象上看,尽管大厂展示了AI短剧制作的能力,但是AI短剧并没能规模化地出现。
△AI短剧《中国神话》剧照
△AI短剧《奇幻专卖店》剧照
△AI短剧《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剧照
△“AI+真人”短剧《爱永无终止》,工作花絮照及成片剧照
“智能工具不是AI。”在同是制片人的李明轩看来,现在市场上充斥着的“AI换脸”“AI翻译”“AI视频”等AI产品,其实质上都是智能工具,“只能用他们完成部分辅助性工作,现在所谓的AI还不能像人一样思考,它只适合完成任务,而不是在创作。”陈浩然是一名从事出海短剧业务的制片人,他认为,“企业宣传片用AI制作倒挺合适。”据短剧新势力了解,一些广告公司为要求不高的企业服务时,确实会用AI降低制作成本,但高标准需求的企业还是需要广告公司全程亲力亲为。
由此可见,大厂们将AI视作技术能力来展示,但真正应用AI大量出片的还是那些对视频质量要求和受众市场化程度低的领域。
淡化AI营销,AI短剧还能出圈吗?
如果不向观众提及短剧是使用AI制作的,那这部短剧还能受到关注吗?换个问法就是,AI短剧能靠内容站稳市场吗?短剧属于文化产品。文化产品是指那些以文化、艺术、知识、信息等无形内容为核心价值的商品和服务。文化产品通过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作为文化产品的短剧也不例外。
在审美方面,从已经发布的AI短剧上看,内容瑕疵还是有的。有评论认为,无论是《三星堆:未来启示录》还是《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故事叙事都较为简单,剧中用到的镜头基本在5秒之内,很多动作场面需要通过蒙太奇的剪辑来实现。此外,人物表演上也有着明显的缺陷,如人物口型与发音对不上、肢体动作不够协调、人物面部表情僵化等问题1。由此可见,AI短剧在技术成熟度和细节处理方面有待提高。
从情感表达角度看,AI生成的角色在情感传递上可能缺乏真实感和细腻度,难以达到观众的情感需求。“海外短剧需要情感沉浸,需要剧情有良好的氛围感。”陈浩然表示,“而氛围感这种微妙的情感感受是人的私密需求,AI很难模拟人的荷尔蒙。”说到情感需求,不同地区人们的情感需求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这也注定AI换脸配音很难赋能短剧出海。嘉书科技创始人王小书在接受媒体《深响》采访时也曾表示,“目前AI换脸换配音在行业里还没有出现一个商业上成功的案例。AI换脸换配音只是视觉上的本地化,而非故事内核的本地化。”2
赵思敏是一名短剧演员,在网络报道对AI生成角色大肆渲染时,她并不感到AI角色会威胁到真人演员的地位。“看过陈可辛执导的《甜蜜蜜》吗?”赵思敏向短剧新势力问到。“我最喜欢张曼玉在停尸房看到曾志伟的遗体后,由笑到哭的那一段表演。”电影《甜蜜蜜》片段中,曾志伟被枪杀,张曼玉在停尸间里认尸时,看到曾志伟为她纹的米老鼠文身后,先是忍不住笑,然后开始痛哭。这一段表演被认为是影片中经典的片段。这一段表演曾经并不被导演陈可辛认可,“那个笑,我一直都不了解、都不明白。3”“这是因为人类的情感是很复杂的,有时不是那么准确的,但触达心扉,这就是真人表演的力量。”赵思敏认为,“AI角色不可能像人那么真实,不会主动带入真实的人,但这种AI虚拟形象或许会塑造一个类似动漫偶像一样的AI偶像,成为吸粉的一个新能量。”
AI偶像早在2021年已有实践。韩国人工智能公司Pulse 9推出了一个完全由AI打造的韩国流行音乐女团Eternity,这个女团通过“Deep Real”技术打造了11位AI女团成员,并发布了单曲MV《I’m Real》。对于短剧而言,AI偶像可能会成为IP融合在剧情中。“但是它吸引的是不同风格的群体,代替不了真人表演。”赵思敏说。
“制片是四个基础艺术学科的交叉,最基本的是文学艺术,第二个是表演艺术,第三个是美术艺术,第四个是音乐艺术。”林子涵认为,这四个学科,任何一个门类都有着研究不完的和探索不尽的内容。但是,AI只能学习部分内容,而且很难将四者紧密联系创造出新的内容。“向AI发出指令,得到的结果不会超过我的预期。”对于内行人,AI或许只是完成了他们不想完成的内容,而非创造了他们想象之外的创造。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刘汉文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科研助理郑泽坤在《AI能取代影视编剧吗?》4一文中提出了相似的观点,文章认为,人工智能难以体现生活的深层肌理,难以做出有个性、有温度的艺术表达,难以把握整体叙事节奏。“AI无法理解剧本的情感和规范”博纳AIGMS制作中心负责人曲吉小江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中曾表示,“《三星堆:未来启示录》角色生成,人物的表演等都要靠人来控制人工智能,然后来生成.”5这也说明,当下的AI短剧仅是利用AI辅助生成部分内容,而非AI替代短剧生产全流程。“真正的AI很长一段时间都与短剧行业不会有太大关系。”李明轩这样认为。
AI短剧能否进入无人区,技术发展是关键
AI短剧业态的发展需要有技术层的支撑,服务层的运营和用户层的消费。其中,技术层是AI短剧发展的根本,它包括算力设施、大模型等。在与短剧从业者的沟通中,短剧新势力发现,尽管AI的概念火热,但让AI真正实践出作品仍然任重道远。这与技术能力有直接的关系。目前,AI技术正在第三代的历程中发展。第一代AI也称为符号主义,主要基于逻辑和知识库系统;第二代AI以连接主义为代表,主要基于数据驱动和机器学习算法,特别是深度学习。这一代AI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模拟人脑的工作原理,处理大量数据以进行模式识别和预测。第三代AI目前还在发展中。
尽管AI已发展至第三代,但AI的基础理论尚未完全建立。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张钹认为,“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之所以迟迟未能建立起来,根源在于我们对人类大脑与智能了解得太少。”6这也从科学的层面说明了AI在短剧制作应用的局限性。如林子涵所说,短剧创作体现了文学艺术、表演艺术、美术艺术和音乐艺术,然而人类何以思考进而实现了艺术创作,尚不能用科学来解释,因此,AI就更不可能理解人类,创作出“出人意料”的作品了。从这个层面上讲,也正如李明轩所感受,AI更像是一种智能工具,它能提高效率,但不能模拟人类。
因此,技术瓶颈也是AI短剧产业化的瓶颈。尽管现有技术已经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距离实现艺术创作仍有较大距离。AI不能独立完成短剧创作,但人类可以使用AI一点点完成短剧创作。而这种使用也需要专业知识的把关。《我和我一个朋友用AI做短视频,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赚了2万多块钱》《如何使用AI工具实现短剧创作并且月入五位数?》的课程并不靠谱,“短剧进入无人区”“一人一剧时代来临”“开启高质量AI短剧创作”的结论也很难在实践中站住脚。从技术角度讲,AI短剧的未来不可能脱离AI发展的愿景。张钹院士认为,“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既不是简单的人类制造、控制、利用机器,更不可能是人工智能取代人类,而是人机协同、人机共生。因为人机各有所长,互为补充,可以共同合作,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7
陈浩然还关注到了AI短剧与受众之间的供需关系,“AI若有一天能规模化产出短剧,也可能会带来受众的视觉疲劳。”陈浩然认为,“观众精神上的需求,一旦供给量过大就会改变。”短剧受众视觉疲劳的现象确实存在。有媒体报道分析了6000部微短剧的剧名,发现大量雷同现象,如频繁出现的“总裁”“夫人”和“战神”等字样。这种雷同不仅体现在剧名上,还包括故事框架、人物设定、服装道具设计以及台词细节,这使得观众在观看时缺乏新鲜感。AI短剧可能会加速视觉疲劳的形成,也可能通过算法打破视觉疲劳的禁锢。但是,无论技术发展如何,普通短剧也好,AI短剧也罢,它们都需要用好内容去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或许有一天,当我们能在AI短剧中既能满足爽感,又对技术本身不再关注时,AI短剧的时代也就到来了。
1.AI重塑短剧创作 | 人工智能+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2.AI短剧出海,一部成本两千?(baidu.com)
3.多年后,陈可辛才理解张曼玉在《甜蜜蜜》里的哭戏 (baidu.com)
4.AI能取代影视编剧吗?-新华网 (xinhuanet.com)
5.主创解析首部AI生成式的连续性叙事科幻短剧集《三星堆:未来启示录》 (baidu.com)
6.张钹院士:制约人工智能发展的最大困难是什么?_澎湃号·政务_澎湃新闻-The Paper
7.同6
备注:除引用及公众人物外,本文其他人物均为化名。
合作之前建议签订合同,剧供需作为信息共享平台,无法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做出判断,不承担任何财产损失和法律责任,若您不同意该提示,请关闭网页且不要在本站拓展任何合作,否则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个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