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8个反转,这样的架势,看过了电视剧的父母们哪见识过,从“霸总”、“虐恋”到“甜宠”,48+的中老年人居然被1分钟的微短剧“硬控”了。
近年来,虐点与爽点齐飞的多部中老年微短剧冲上相关热度排行榜,“霸道总裁爱上我”已经不再是少女专属,50+的中老年人正在成为玛丽苏故事主角。
听花岛出品的《闪婚老伴是豪门》自八月底开播以来,短短半月间就成为短剧市场的顶流,在抖音平台斩获超过5亿播放量、25亿讨论量,成了一个现象级作品。
它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今年下半年,多部剑指中老年群体的短剧屡屡屠榜,诞生一部接一部爆款。综合DataEye短剧热力榜及WETRUE短剧热度榜数据统计,近三个月来,投流热度值月度榜单的TOP10中,中老年题材微短剧已占据4至5席。
第42周的中文短剧热力榜显示《一夜幸孕,闪婚老伴宠上天》排名第4,《闪婚老伴是豪门》排名12。
当被腻到的年轻人已经不再在甜宠剧中磕糖时,他们的爸妈,一群年近不惑的中老年群体居然在“玛丽苏”短剧里沦陷了。
实际上,出现这样的现象并不意外。敏感的平台和制作方早就发现,年轻人看短剧就是看热闹,真正为微短剧付费的用户主要是45岁至64岁的中老年人,且女性为主。艾瑞咨询最新发布的《2024年中国微短剧行业研究报告》显示,40~59岁的微短剧用户高达37.3%。既然如此,何不为他们量身定制内容,不用再去讨好年轻人。于是,中国微短剧终于找到了它的宿命赛道——中老年情感赛道。
以爆款《闪婚老伴是豪门》为例,从“不对等闪婚”到赘婿儿子、势利亲家、恶霸前夫,冲突环环相扣,矛盾层出不穷,个个都直击观众恨点,之后翻转自然也直击爽点。
如此狗血的剧情为什么能俘获已经活了大半辈子、经历丰富的中老年人呢?
首先是因为这些剧涉及到的矛盾和冲突,都是家庭琐事、邻里关系,非常贴近生活,能让中老年人在剧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从而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代入感。以往他们在电视上接触到的电视剧,一般都着眼宏大叙事,希望照顾各个地区、不同年龄段观众感受,很少有为中老年群体量身打造的剧集,自然无法与致力于服务好金主的微短剧相比。
其次,相比电视剧、电影,微短剧通常在手机上就能轻松观看,操作简单易懂。只需点击几下屏幕,就能随时随地享受剧集带来的乐趣,这种便捷性也让微短剧成为老年人消磨时间的首选之一。
第三,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中老年人的社交圈子逐渐缩小,生活变得相对单调。加之子女工作繁忙,陪伴老人的时间有限,微短剧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老年人精神上的空虚,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获得情感上的慰藉。
以上三点就让微短剧在一众娱乐方式中所向披靡,让中老年人乖乖为其付费。微短剧爆火以后,不少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晒出父母追短剧的付费记录,金额从几元到数千元不等。甚至有媒体报道,一位老人在半年内保持着每个月6000元的微短剧付费频率,累计充值金额高达4万元。
湖南的李女士就发现,她的父亲国庆假期7天在抖音消费账单为599元,但却没有买任何商品,花出去的钱全部都充值了微短剧。她的父亲并非目不识丁的留守老人,而是当年为数不多的大学生,还是当地单位的退休干部。
并不是一开始就让你花几百,李女士表示,“先是0.9元的低门槛诱惑,再到集集解锁,最后要求开通平台年卡……”。如今,付费微短剧价格普遍高于长视频,一般各大视频APP、剧场小程序年费在200~400元之间,还有部分小程序会员价格以月计算,拥有爆款微短剧的某剧场每月需要99元,年费高达1188元,相较之下,长视频的月费在20-30元之间,年卡在240-300左右居多。
担心父母被大算法套牢,李女士只能想办法控制父母的消费。前不久,她把父母的银行卡支付额度做了调整,每天最高消费200元。
不仅是金钱,沉迷微短剧也会损害老年人的身体。
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不仅容易导致眼睛疲劳、视力下降,还可能引发颈部、肩部等身体部位的不适。此外,过度沉迷使得老年人减少了户外活动和社交互动的时间,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郑女士74岁的奶奶就因为沉迷微短剧,不运动,不做饭,一直捧着手机甚至熬夜追剧,眼睛都充血了。
余女士的女儿把母亲付费追剧的行为比作年轻人的抽盲盒。“越看越上头,不仅冲动消费,还影响了正常生活。”一次,因为忙着追新出的微短剧,余女士没留意时间,差点耽误去幼儿园接外孙。女儿和她吵了一架,指责她不该沉迷到影响接孩子。余女士也委屈:“过去围着女儿转,现在围着外孙转,我就想有点自己的爱好,为什么这么难?”
以上这些行为是不是很熟悉?是的,这跟沉迷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有什么不同?
时间拉回到20多年前的21 世纪初,因为民用网络普及,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开始受到社会关注。2002 年的蓝极速网吧事件,将未成年人玩网游的现象推到了风口浪尖,引发了社会对未成年人接触网络游戏的担忧。2004 年底,全国网络游戏用户数突破 2000 万,网络游戏初版市场的实际销售收入达到 24.7 亿人民币,比上一年增长了 47.9%,超过同年的电影票房收入。网络游戏的快速发展,使得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问题更加凸显。
那段时间关于网游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比如青少年因游戏中起争执引发伤害事件,以及因沉迷游戏引发的心理问题等,这些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促使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
此后,国内头部游戏厂商和平台响应国家政策,纷纷推出针对18-的防沉迷措施,包括登录验证、充值管理、时间管理、风险提示等,并主动使用人脸识别、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进行未成年人游戏保护,持续升级防沉迷系统。
2021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规定游戏公司仅可在周末固定时间向未成年人提供3小时服务,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实名注册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因为力度空前,《通知》也被称为史上“最严防沉迷政策”。
数据显示,新政实施三年后,有56%的未成年人每周仅玩3次游戏,其中70%每次仅玩1小时。也就是说,至少一半以上未成年人的游戏频率和时长符合防沉迷政策规定,且游玩时间在防沉迷政策要求的数据以下。
反观微短剧,是不是针对48+的防沉迷系统也即将出台?
不过相比针对未成年人的限制,无论是48+还是60+,只要中老年人心智健全,都是完全民事行为人,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以及宗教信仰的自由等。于情于法说不应该限制他们的自由。
如果要出台限制 60 岁 + 人群的微短剧登录时间的政策,需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正当的理由。如果缺乏充分的依据,可能会面临合法性的质疑。限制其微短剧登录时间,可能被认为是对公民权利的不当限制,与宪法精神存在一定的冲突。
老年人有自主安排自己生活和娱乐时间的权利,但如果部分老年人过度沉迷微短剧,可能会对自身健康造成损害,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庭关系和社会和谐。从公共利益的角度来看,国家有关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引导老年人健康使用网络,减少因沉迷网络而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如何在保障老年人的自主权利和维护公共利益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如果政策过于强制,可能会侵犯老年人的自主权利,引发老年人的不满和抵触;如果不加限制,又可能无法达到引导老年人健康使用网络的目的。
也许,市场的问题,归根结底要交给市场解决,一波热潮之后,老年人看腻了甜宠微短剧的套路,就不会那么轻易“上当”了,最后影视作品还是要回到高品质创作本身上来。
合作之前建议签订合同,剧供需作为信息共享平台,无法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做出判断,不承担任何财产损失和法律责任,若您不同意该提示,请关闭网页且不要在本站拓展任何合作,否则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个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