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小程序
剧供需小程序

扫码进入剧供需小程序
找合作更方便

7000万播放!《长征超市》惹争议,背后竟是咪蒙?
作者:剧供需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2日

最近,一部名为《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的短剧爆火,播放量突破7000万,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有人感动落泪,有人愤怒批判,而争议的中心,指向了这部剧的幕后推手——咪蒙团队。


这部短剧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店主,借助高科技系统,将超市开到了长征路上的故事。  她与红军战士相遇,用现代物资帮助红军,最终还将自己的大爷爷(一位红军战士)带回了2024年的北京。


这种设定,荒诞不经却又充满吸引力。  它抓住了当下流行的“穿越”元素,并将其与严肃的历史题材——长征——结合,制造出一种奇特的反差感。然而,这种反差感,却并非是艺术的巧妙融合,而是对历史的轻佻戏谑。  剧中,长征的艰苦环境被简化,红军战士的形象被扁平化,长征精神被庸俗化。  超市的出现,更像是对这段历史的“冒犯”,而非对其的致敬。



这部短剧的制作方是咪蒙团队。  咪蒙,这位曾因煽动性别对立、杜撰“真人真事”而被全网封杀的争议人物,如今却在短视频领域卷土重来。


咪蒙团队的成功,在于其对流量密码的精准把握。  他们深谙如何利用耸人听闻的标题、刺激感官的画面和煽动情绪的剧情来吸引眼球。  《我在80年代当后妈》的爆火,就是他们“流量至上”理念的最佳证明。


然而,这种“流量至上”的理念,却往往伴随着价值观的扭曲。  《长征超市》中,对历史的轻描淡写,对红军形象的随意塑造,以及对长征精神的浅薄理解,都暴露出咪蒙团队对严肃题材的漠视,以及对商业利益的过度追求。



《长征超市》上线当天播放量就突破7000万,这组数据令人震惊,也引发了人们对这部剧的反思。  它究竟是成功的商业案例,还是对历史的亵渎?


这部剧的成功,在于它抓住了部分观众的猎奇心理和对“爽剧”的渴望。  然而,这种“爽感”,却是建立在对历史的歪曲和对先烈的消费之上。  剧中,女主角轻轻松松地将物资送达,甚至将自己的大爷爷带回现代,这种不尊重历史、缺乏敬畏之心的表现,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强烈不满。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部剧的指导单位是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这似乎意味着,这部剧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官方的背书。  然而,这种“背书”,却让官方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一部对历史如此不尊重的作品,竟然能获得官方的认可,这无疑是对官方监管机制的一次拷问。


与《长征超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罗斯电影《古墓迷途》。  这部电影同样讲述了年轻人穿越到战争年代的故事,但它却以更加严肃、认真和尊重历史的态度,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剧中人物的遭遇,以及他们对战争的体验,都更加真实和深刻。


反观《长征超市》,女主角几乎没有经历任何的苦难,反而成为了红军长征的“超级外挂”。  这种对历史的戏谑和对先烈的消费,与《古墓迷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暴露出《长征超市》创作团队的创作态度和价值观。



咪蒙团队的创作模式,代表着当下网络文化中“流量至上”的倾向。  他们擅长利用各种手段来吸引眼球,但往往忽视了内容的深度和价值观。  这种创作模式,虽然能够在短期内获得巨大的流量和商业利益,但长远来看,却难以获得观众的尊重和市场的认可。


《长征超市》的争议,并非仅仅是关于一部短剧的讨论,而是关乎我们如何看待历史、如何对待先烈、如何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我们不能让“流量”成为一切的标准,也不能让对历史的轻佻戏谑成为网络文化的常态。  我们需要的是,更多能够真正尊重历史、传承精神、弘扬正能量的优秀作品。


猜你喜欢

————免责声明————

合作之前建议签订合同,剧供需作为信息共享平台,无法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做出判断,不承担任何财产损失和法律责任,若您不同意该提示,请关闭网页且不要在本站拓展任何合作,否则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个人承担;

©2023 剧供需
辽ICP备2022006816号
辽宁巴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官方客服
请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