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微短剧商业模式调整引发业内关注
9月25日,2024年爱奇艺秋季悦享会在上海隆重举行,会上关于爱奇艺在微短剧领域的商业模式调整引起了广泛关注。与市场上普遍采用的将90%以上收入用于投流的微短剧商业模式不同,爱奇艺决定将70%以上的收入分配给内容出品方,并确保会员能够免费观看这些微短剧内容。
激励内容创作者与提升用户体验
这一举措在理论上具有多重积极意义。首先,通过将更多的收入分配给内容出品方,爱奇艺能够有效激励内容创作者生产更多高质量的作品,从而丰富平台的内容生态。其次,会员可以免费观看这些微短剧,这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还可能增加会员的观看时长和频率,进一步巩固会员黏性。这些变化有望为爱奇艺带来更多的用户流量和更高的用户满意度。
行业内外的质疑与期待
尽管这一模式在理论上看起来前景光明,但不少业内外媒体对此持保留态度。他们纷纷发问,爱奇艺能否凭借70%的短剧分账实现逆袭?毕竟,理论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差距。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微短剧是否真的能够拯救爱奇艺,仍需时间验证。
爱奇艺的过去与现状
回顾爱奇艺的历程,从2010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十二年的风雨。在这段时间里,爱奇艺经历了长达十年的亏损期,直到近年来才逐渐收窄运营亏损,并在2022年实现了盈亏平衡的目标。特别是去年,《狂飙》等热门剧集的成功推动了爱奇艺的年度业绩跃升,收入同比增长近10%。然而,进入2024年,爱奇艺的业绩表现却显得不尽如人意。
根据最新财报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爱奇艺的总营收为74亿元,同比下降5%;净利润更是暴跌至6869万元,相比前一年的3.65亿元,下降幅度达到了81%。其中,会员服务和在线广告收入均出现下滑。此外,爱奇艺因暂停后播放全屏广告和会员涨价等措施,导致会员数量急剧减少,这对平台的长期发展构成了不小的挑战。
长视频平台的竞争格局
作为国内三大长视频平台之一,爱奇艺曾凭借“竖屏控剧场”率先开启了微短剧的分账模式,一度占据市场优势。然而,今年的情况却发生了变化。根据最新数据,腾讯视频和爱奇艺的月活跃用户数分别为4亿和3.86亿。虽然这一数据并不能直接反映爱奇艺在微短剧板块的表现,但在当前多家长视频平台纷纷押注微短剧市场的背景下,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微短剧实现爆款的前提:被看见
微信和抖音的成功经验表明,微短剧要实现爆款,关键在于被用户看见。微信用了4年时间,依托庞大的社交用户基数、多次迭代的推荐算法以及商业化的完善,逐步培养了用户的创作和浏览习惯。抖音则花费了近7年时间,从内容创作、社交互动、休闲娱乐等多个方面吸引用户,产生了大量的UGC(用户生成内容)、PGC(专业生成内容)和OGC(职业生成内容),最终通过庞大的日活跃用户数将流量转化为小说网文、小程序短剧的商业价值。
由此可见,微短剧实现爆款的前提是:被看见。而反观爱奇艺,在这一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爱奇艺的微短剧入口问题
PC端的局限性 在PC端,爱奇艺的微短剧入口并不明显,用户需要进行特定搜索才能找到并观看微短剧。这使得微短剧在PC端难以被用户发现,大大降低了其曝光率和观看量。
移动端的努力与不足 相比之下,爱奇艺在移动端的设计更为用心。随刻视频板块的推出,试图通过竖屏微短剧、短视频等方式增强社交属性,培养用户习惯。然而,这种变化的效果并不显著。原因如下:
平台调性与用户习惯不符:爱奇艺作为一个长视频平台,其原生用户及会员习惯于享受高质量的剧情和细节,追求沉浸式的观影体验。他们通常在需要追综艺、电影、横屏网剧时使用爱奇艺。通过爱奇艺来刷短视频、短剧、放松的用户比例极低,难以形成有效的用户粘性。
缺乏有效的用户触达渠道:爱奇艺的微短剧入口主要集中在随刻视频板块中的微剧场、短剧场、短剧等竖屏观看入口。然而,这些入口并未成为用户日常使用的高频路径,缺乏有效的用户触达渠道。
竖屏短剧的特性与平台不符:竖屏短剧的特性更符合移动设备的使用场景,适合碎片化时间和快速消费。而爱奇艺的用户习惯于在大屏幕、长时间内观看高质量内容,竖屏短剧的引入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尽管爱奇艺在内容创作上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投入,但在微短剧领域,其创作和运营能力显然不如一些短视频平台。微短剧的创作需要快速迭代、不断创新,以适应观众多变的口味。然而,爱奇艺在微短剧的创作上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缺乏灵活性:微短剧的制作周期较短,内容更新速度快,需要平台具备高度的灵活性。爱奇艺在这一方面的表现不够理想,其内容更新速度相对较慢,无法及时响应观众的需求变化。
创新性不足:微短剧的成功依赖于持续的创新,以吸引和留住观众。爱奇艺在微短剧的创意和内容设计上缺乏足够的创新性,导致其内容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稳定的用户群体。
内容质量不稳定:由于缺乏灵活的创作机制和持续的创新能力,爱奇艺的微短剧内容质量波动较大。一些作品虽然质量较高,但整体水平难以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标准,这直接影响了用户的观看体验和平台的口碑。
商业化及盈利模式与出品方之间的冲突
内容创作与产出能力的不足背后,根本的原因在于商业化及盈利模式与出品方之间的冲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利益分配不均衡:虽然爱奇艺宣布将70%以上的收入分配给内容出品方,但在实际操作中,利益分配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仍有待提高。出品方对于收入分成的具体细则和计算方式存在疑虑,这影响了他们的创作积极性。
平台支持不足:与短视频平台相比,爱奇艺在微短剧的推广和支持力度上显得不足。短视频平台通常会通过算法推荐、流量扶持等方式,帮助优质内容迅速获得曝光。而爱奇艺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导致许多优秀的作品难以被用户发现。
商业模式的局限性:爱奇艺的商业模式主要依赖于会员订阅和广告收入,这与微短剧的快节奏、碎片化特点存在一定矛盾。微短剧的用户更倾向于免费观看和快速消费,而爱奇艺的付费模式可能会对用户产生一定的阻碍。
合作机制不完善:爱奇艺在与内容出品方的合作机制上存在不足。平台与出品方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不够顺畅,导致内容创作和运营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例如,内容审核周期较长、反馈机制不健全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出品方的创作效率和作品质量。
优秀的竖屏短剧创作方更倾向于短视频平台
现阶段,优秀的竖屏短剧创作方往往更倾向于选择短视频平台进行合作,原因在于这些平台能够提供更好的流量分发和商业化机会。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等,通过精准的推荐算法和丰富的流量池,能够迅速将优质内容推送到大量用户面前,从而为创作者带来更多的曝光和收益。这些平台还提供了多种商业化途径,如广告植入、直播带货、打赏等,使得创作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可观的经济回报。
爱奇艺的商业化和盈利模式相对薄弱
相比之下,爱奇艺作为长视频平台,其商业化和盈利模式更加依赖于传统的广告和会员收入。虽然爱奇艺宣布将70%以上的收入分配给内容出品方,但这在实际操作中效果有限,原因如下:
收益分配机制:即便爱奇艺将大部分收入分配给内容出品方,但由于其下游的VIP会员可以免费观看短剧场和微剧场内的所有微短剧内容,无需额外付费,这直接导致了其收益远不如短视频平台及小程序内的充值收益。短视频平台和小程序通常通过用户充值、打赏等方式获取收入,这些模式的盈利能力更强。
流量分发能力:爱奇艺在流量分发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尽管爱奇艺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但其推荐算法和内容分发机制在微短剧领域尚未完全成熟,难以将优质内容高效地推送给目标用户。这导致了优秀的内容创作者在爱奇艺平台上难以获得足够的曝光和关注。
用户习惯差异:爱奇艺的用户习惯于观看长视频内容,追求高质量的剧情和细节,而微短剧的受众更倾向于碎片化、快速消费的内容。这种用户习惯的差异使得爱奇艺在吸引和留住微短剧用户方面面临较大挑战。
厂牌运营的重要性
在短剧行业,不少优质的团队和企业已经开始打出自己的厂牌,不仅仅局限于在短视频平台的剧场账号,而是更加注重运营账号矩阵,提高厂牌声量,吸引厂牌粉丝。通过打出擅长的风格、内容方向和有特色的合作艺人,这些厂牌能够吸引大量流量,为新剧积累高粘性的原始观众,同时为老剧实现二次转化。这种全方位的品牌运营策略,不仅提升了厂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为内容创作者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和用户黏性。
爱奇艺的困境
相比之下,爱奇艺在微短剧领域的表现存在明显的不足。尽管爱奇艺在长视频领域拥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和用户基础,但在微短剧领域,缺乏足够的生态支持。具体表现为:
品牌效应缺失:
观众认知度低:在爱奇艺上线的微短剧,大多时候只会让观众记住“这部剧在爱奇艺播”,而不是“这部剧是某公司某团队做的,他们还有其他什么不错的剧”。这导致了内容创作者的品牌效应难以形成,影响了他们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用户忠诚度不高:由于缺乏品牌效应,用户对爱奇艺的微短剧内容忠诚度不高,难以形成稳定的观众群体。
生态支持不足:
内容创作支持:爱奇艺在微短剧的内容创作支持上相对不足,缺乏灵活的创作机制和持续的创新能力,导致内容质量参差不齐。
流量分发机制:爱奇艺的推荐算法和内容分发机制在微短剧领域尚未完全成熟,难以将优质内容高效地推送给目标用户。
商业化运营:爱奇艺在微短剧的商业化运营方面相对滞后,缺乏多元化的盈利模式,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创作者。
由此来看,时隔一年,爱奇艺在微短剧上的大刀阔斧所带来的,在被视作爱奇艺产品力核心的用户体验上的表现,却并未达到让人满意的效果,微短剧救不了爱奇艺,想要由长到短,由短及长,爱奇艺的护城河想要越挖越宽,还要一步一步的走下来。
合作之前建议签订合同,剧供需作为信息共享平台,无法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做出判断,不承担任何财产损失和法律责任,若您不同意该提示,请关闭网页且不要在本站拓展任何合作,否则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个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