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广电总局发起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激励下,河北省推出了一部别具匠心的微短剧——《你好,苏东坡》。这部作品以独特的方式重新诠释了宋代文学巨匠苏轼的形象,让这位历史名人穿越时空来到现代社会,体验并感受定州市独特的文化风情与现代生活。通过这种方式,《你好,苏东坡》不仅向观众展示了定州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传递了古今交融的魅力,增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同感。
与此相对的是,《逃出大英博物馆》这部微短剧的剧照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尽管它并非本次创作计划的一部分,但同样体现了微短剧这一新兴形式的广泛影响力。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展现了剧中紧张刺激的情节片段,进一步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在湖南省张家界市的一位快递员小李看来,微短剧已经成为他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工作时间比较分散,一集短剧基本就一两分钟,我们可以随时暂停,等忙完之后再继续观看,很适合在休息时间消遣。”小李一边滑动着手机屏幕,一边分享着自己的观影体验。屏幕上播放着他平日里最爱看的短剧,这些内容不仅为他的工作间隙带来了乐趣,也成为了他了解世界的新窗口。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迅猛发展,微短剧因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体量小、时长短、节奏紧凑等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网民的喜爱与追捧。特别是今年年初,几部现象级的微短剧相继问世,不仅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更是多次登上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榜,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这不仅证明了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影视形态的巨大潜力,也为未来的内容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灵感与方向。
“几分钟一集、上百集一部,15秒一个反转,30秒一个推进,最后10秒再留个悬念……”凭借跌宕起伏的剧情,短剧不断刺激着观众的“多巴胺”,成为短视频领域的“新宠”。这种紧凑而充满戏剧性的叙事方式,使得短剧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让人欲罢不能。
几年前,短剧还只是“爽文”领域的小众话题;如今,它已经席卷各大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根据2023年8月29日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微短剧用户规模已占网民整体的52.4%。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短剧市场规模达到了373.9亿元,较2022年增长了267.65%,预计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超过500亿元。这表明短剧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并且拥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发展空间。
短剧,又被称为“网络微短剧”,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短”。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定义,短剧是指“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剧集。当前市面上的短剧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在长视频软件上播放的横屏短剧,这类短剧除了在时长上比传统影视剧短一半左右,其他并无太大差异;另一类则是在短视频平台或社交媒体小程序中播放的短剧。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短剧都属于后者。
在形态上,部分短剧从“横屏”转向了“竖屏”。这类短剧彻底改变了从前传统影视剧的“横屏审美”,将播放比例置换为3:4或9:16的竖屏显示,方便用户从日常使用状态“无缝衔接”到观剧模式。著名的短剧拍摄地浙江省东阳市横店影视城,也因此被网友幽默地称为“竖店”。
“一开始也会觉得横屏更习惯,但时间长了,慢慢就感受到不需要翻转屏幕的便利。”短剧爱好者宋晴说,“看剧的时候不时还需要用其他软件处理些别的事情,这种情况下,竖屏刷剧也更方便。”
如今,短剧的内容质量不断提升。曾经,短剧内容多为一系列“爆点”的简单集萃——有网友总结,短剧桥段不外乎“英雄救美”“苦情虐恋”等,有着“一味求爽”的粗放取向。然而,随着制作技术的进步和创意的不断涌现,更加精良的短剧不断出现,实现了流量“破圈”。例如,去年爆火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就用拟人化的方式,讲述了一盏被收藏在大英博物馆的国宝玉壶寻家的故事。该剧勾连起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记忆,受到了多方赞誉,2023年也被誉为“短剧发展元年”。
在传播方面,短剧从“自立门户”转向了“品牌进驻”。随着短剧热度持续走高,除了短剧制作公司与自媒体博主入局,各大品牌也纷纷发力,开始进军短剧市场。品牌方通过生产定制短剧,在剧情中植入产品内容,以此完成品牌的推广与转化,如护肤品牌“韩束”、餐饮品牌“饿了么”等。一些品牌的定制短剧播放量高达上亿甚至十亿,这一新赛道的成功进一步证明了短剧市场的巨大潜力。
短剧之所以走红,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能够有效填补人们的碎片化时间。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短剧提供了一种便捷的娱乐方式,让人们在短暂的时间里也能享受高质量的视听体验。
40岁的陈德新是湖南长沙的一名高中教师,作为一名不折不扣的短剧“发烧友”,他在工作之余经常通过看短剧来娱乐和放松。从去年年初至今,他已经陆续看过200多部短剧。“平时上下班坐地铁、中午休息,还有晚上睡前这些比较零碎的时间,我都会打开短剧来看。”陈德新说。他指出,自己之前刷短视频养成了“短平快”的取向,这种习惯也延续到了短剧上。他用流行的“文化体力”概念来解释自己沉迷短剧的原因:“平日工作时间长、强度大,由于长时间精神紧绷,一到休息时间就只想放松,完全没有多少力气再投入到需要专注动脑的活动中。现在,即使开启倍速,我也很难耐心看完一整部传统影视剧。”
在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短剧抓住了人们快速消遣的需求。不同于传统影视剧的“娓娓道来”,短剧中的个性鲜明的人物设定、急速反转的剧情以及接连不断的冲突与爆点,使观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精力获得完整、连贯与沉浸的体验。因此,短剧受到了许多“上班族”的青睐。
对于年轻受众来说,短剧不仅是消遣的一种方式,还是一种情绪出口和社交手段。刚刚大学毕业一年的小刘,目前在北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今年春节,她无意间浏览到几个“又长又怪”的剧名,没想到一下子“入了坑”,在假期集中“刷”完了多部短剧。小刘发现,与许多传统电视剧中的人设不同,短剧里的女主角往往直接、洒脱、拒绝内耗。
“这样的人物设定,虽然看上去‘随心所欲’,但观众的情绪价值却能被‘拉满’。”小刘坦言,短剧中这些理想化的角色是自己消解负面情绪的“良药”。与此同时,短剧方便转发传播的特性,也让其成为年轻人独特的社交方式。“我在同事中算是接触短剧比较早的,大家常常让我推荐好看的短剧。”久而久之,小刘每当看到题材新颖、内容精彩的短剧,都会分享给同事。同事看完后,也会主动聊起各自的感受,一来二去,大家也就慢慢热络起来。
短剧已成为视频行业的新风口,但在风靡的背后,短剧市场仍存在一些亟待厘清和解决的问题。
“一开始还刷得津津有味,看多了就会发现都是相同的套路,甚至还有雷同的剧情,慢慢也就觉得腻了。”短剧爱好者宋晴坦言,在发掘完一些优质剧目后,她对短剧的热情已大不如前。目前,除了一些头部精品外,大量短剧内容同质化严重、质量参差不齐。曾在某短剧制作公司工作过的编辑小汤表示,体量较小的公司并不严格要求使用原创剧本,编剧们只需根据各大短剧平台的榜单,提取一周内的爆款题材,例如“母婴”“爱宠”等,再修改大纲和人物设定即可。
当前,短剧行业普遍采用“小成本挣快钱”的流水线式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制作预算低、筹备时间短,通常花上3到5天完成剧本创作,不出一周就能完成拍摄和后期制作。这不仅加剧了观众对短剧“粗制滥造”的刻板印象,还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效应,对短剧市场的良性发展造成冲击。
随着相关问题不断凸显,有关部门已积极探索常态化的管理举措。今年6月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实施,并开展了一系列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行动,许多违规作品被清理下线。短剧逐步告别野蛮生长,开始走向规范化、专业化和精品化道路。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视听系博士后齐翊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通知》的推行有利于促进微短剧行业的良性发展。未来,可以尝试建立短剧行业相关岗位的职业认证,并从前期筹备阶段开始监督,及时整改或叫停部分追求噱头、导向不良的短剧。
微短剧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积极的商业探索,但同时,作为文化消费品,短剧也需要满足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齐翊帆表示,充实人才队伍,培养和引导更多优秀的编剧、演员是促进短剧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之一。行业应鼓励有创意的年轻人沉下心、出精品,倡导多类型、多主题的短剧创作,如反映现实生活、传播传统文化、歌颂人类美好情感、关爱人与自然等主题。同时,各大短剧平台和短剧制作公司也应当遵守行业准则,肩负起自身主体责任,为高质量内容生产保驾护航。
如今,短剧已跑进科技赋能、文旅融合和强势“出海”的发展长赛道。以短剧“出海”为例:许多短剧制作公司根据海外受众群体的口味和偏好定制生产,邀请国外演员出镜拍摄,在海外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出海”短剧中的中国元素也在潜移默化中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未来,短剧要想从“爆红”转向“长红”,还需要影视从业者、相关部门等各方主体的共同努力。期待短剧从“野蛮生长”变为“稳扎稳打”,从而真正迎来属于短剧的“黄金时代”。只有这样,短剧才能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推动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合作之前建议签订合同,剧供需作为信息共享平台,无法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做出判断,不承担任何财产损失和法律责任,若您不同意该提示,请关闭网页且不要在本站拓展任何合作,否则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个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