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小程序
剧供需小程序

扫码进入剧供需小程序
找合作更方便

行业真的有“包场赔罪”吗?
作者:剧供需
发布时间:2025年5月15日

包场“赔罪”,被摆到了明面上。


近日,关于有视频平台对表现不达标的项目实行“包场赔罪”的消息不胫而走。


由于牵扯到流量、行业秘辛,“包场赔罪文化”相关词条迅速登上热搜,引发热议


避险?自救?抑或是变相回收片酬?这场平台、制片方与演员的博弈,折射出的是影视行业的深层焦虑。



近日,网上流传出的“不达标包场赔罪”规则,这几天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根据网友的讨论,所谓“包场赔罪文化”,指的是针对一些播出成绩不达标的剧集,制作方和主演会通过自掏腰包的方式购买平台会员送出云包场,以此维护与平台的关系,为剧播成绩“赔礼道歉”,“弥补”平台损失。


“平台砸重金购剧、支付天价片酬,自然要求回报。若剧集热度或会员拉新不足,总得有人‘表示’一下”,来自艺人团队的越越透露道。


来自平台的艺瑄也证实了越越的说法。“几家平台每个月的数据如何,都有很多眼睛盯着。把钱冲回最重要的会员拉新那里,最直观的作用就是让数据变得好看。”


在从业者的感知来看,平台内部或许是有类似的举措,并渐渐成为某种大家心照不宣的隐性条款。只不过,重点在于为项目做数据,为平台纳新。



“每部剧评级不一样,情况也不一样,但归根结底,就是剧的内容或者是某一方面没有达到预期。会员拉新不足,或者没有热度,那就得想办法解决。”越越说。


“云包场”作为平台目前最有效的拉新引流、冲站内热度手段,此时就派上了用场。


“平台花了这么多钱买剧,还付了这么高的演员片酬,几个亿都掏了,现在内容达不到预期,那么包场不但能实现一定程度的止损,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赔偿’机制。”越越说。


有些从业者会认为,如果剧集播的不好,且演员包场态度也很消极的话,平台后续就会谨慎合作。至于制片方,为了顺利拿到尾款,保证后续与平台的合作,也会选择送出大量云包场的方式“表态”。


与所谓“包场赎罪”文化一起被讨论的,还有其中被不少评论提及的四部剧,包括《婚内婚外》《似锦》《滤镜》和《榜上佳婿》。关于《滤镜》的成绩是否达标,目前尚有争议。



但其他剧集颇具代表性。


一部是由王子奇、卢昱晓领衔主演的古装剧《榜上佳婿》。首播当日云包场总数达5.4万份,目前已累计突破8万份。高峰时期,男女主演的单日新增包场加起来超过1万份。


在腾讯视频设立的“云包场人气作品榜”上,热度最高仅23000+的《榜上佳婿》,总包场数排在同期剧集第二,仅次于破30000的腾讯视频爆款俱乐部成员《雁回时》,排名远超其实际热度。


另一部则是由西嘻影业出品,景甜、张晚意领衔主演的古装剧《似锦》,在热度突破28000并且收官完结多日后,仍有新的云包场。



其实类似的操作早就存在,只是此前没有人提出“包场赔罪”的概念。


事实上,粉丝、品牌为艺人电影包场由来已久,辐射到剧集领域,也有“宣发保底”的操作,用以平衡影视投资的风险指数。


“直白点说,就是没赚钱,拉来的投资方赔了,码盘的只能自己补上窟窿。”制片人Vicky透露,宣发保底的形式一直存在,只是在电视台主导时期,版权剧多,所以并不凸显。



具体的流程如下:A公司决定开发一个项目,找到另一家B公司合作投资。B公司考虑后提出“五千万投资”,要求与A公司进行宣发保底。A公司为了获得投资,答应了该要求并签署合同。


若项目收益达到B公司预期,则宣发保底条款作废。若B公司此次项目收益仅四千五百万,那么A公司就需要以“宣发”的名义,将剩余的五百万以宣发费用的形式返还B公司。


制作公司间,常通过“宣发费用”填补投资方亏损。


制片人康康就有类似的经历。


2018年前后,康康以制片人的身份,与出品公司C签订了宣发保底协议,合作三部电视剧,承诺如果项目无法盈利,就要承担C公司的损失。


结果,三部剧播出情况不佳,C公司赔了近百万。而康康需要在项目宣发期,向C公司注入对应的宣发费用,以宣发名义返还差额。


由此来看,宣发保底的功能非常清晰,就是在商业操作范畴之内,尽可能规避风险。


如今,平台取代电视台成为主导方,玩法又进一步升级。


公司间的“宣发保底”转为平台与制作方的“包场指标”,用兼具数据价值和商业回报的“云包场”完成对“宣发保底”的迭代。



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宣发费用、还是云包场花销,都是将商业行为合理化的包装而已。包场赔罪,本质就是“宣发保底”的变种。



值得注意的是,大批艺人们如今也加入了包场行动。


只不过参与程度不同。


一方面,主演包场费用未必全由艺人承担,粉丝和合作品牌组织的包场,都会计入演员名下。


另一方面,主演云包场的费用,也不一定真由艺人承担。艺人实际支出可能远低于表面数据。


越越告诉狐厂娱乐观察,有平台会给艺人云包场“补贴”。虽然不是全场买单,但也会在艺人出钱的情况下,承担一部分。


而制片人Vicky认为,主演云包场也属于剧宣范畴。同样可以和宣发保底一样,以宣发费用的名义覆盖这部分支出。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剧的主演云包场都会按演员番位分配——比如一番主演包了600场的话,三番开外的演员就能500场、300场依次递减。



“演员的这部分片酬支出,以剧宣云包场的形式冲回平台会员那里,既显得数据好看又能冲热度,这样想是不是就能想通了?”Vicky说。


或许也正是因此,在社交平台上有网友认为“包场赔罪文化”是平台对艺人的“片酬回收计划”。


但其实主要针对的还是片方。


“几年前平台隐藏后台播放数据,几年后平台又主动公布了云包场排行榜,按照宣传原则,一切露出都有策划的因,才有最后的果。”制片人康康说。


在康康看来,平台打破信息差的收益不在于实际收入,而是以此向制片方表明“态度”,事实上形成某种压力传导。


“包场赔罪”的公开化,折射出的是影视行业的大型生存焦虑。


近年来,资本退潮下,影视行业风险陡增。降本增效的风向下,平台正在寻求风险共担的生态关系。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与其说“包场赔罪”是一种片酬回收计划,不如说是影视行业在特定环境下逐渐演化出的一种危机应对机制。



而片方和艺人,显然都已感受到了来自平台的施压。


“就算有粉丝花钱,但如果消费已经到了几百万,那肯定是有艺人加入的。那些影视公司,制作费用也不会做得很离谱了。”越越说。


影视创作本质上是集体艺术,健康的发展生态应建立在专业分工与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础上


在行业真正需要的,重建以内容为核心的评估体系回归前,“赎罪式”买单能应付平台考核,却难逃观众检验。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转载狐厂娱乐观察



猜你喜欢

————免责声明————

合作之前建议签订合同,剧供需作为信息共享平台,无法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做出判断,不承担任何财产损失和法律责任,若您不同意该提示,请关闭网页且不要在本站拓展任何合作,否则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个人承担;

©2023 剧供需
辽ICP备2022006816号
辽宁巴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官方客服
请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