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小程序
剧供需小程序

扫码进入剧供需小程序
找合作更方便

海外短剧,中国制造
作者:剧供需
发布时间:2025年4月16日


八成海外短剧应用

背后是中国企业

 占市场份额近七成 

联手把蛋糕做大

才是当务之急


DramaWave在韩国市场超越了Netflix。


据点点数据统计显示,昆仑万维旗下DramaWave从4月5日开始进入韩国Google Play娱乐应用榜TOP10,步步逼近Netflix,4月12日登上榜首,霸榜整整四天。


截图来自点点数据

韩国Google Play娱乐应用榜竞争趋势


另外,据点点数据监测,在韩国、日本等文化输出强国的App Store娱乐应用榜单TOP3中,中国企业开发的短剧应用已成为常客。毋庸置疑,中国短剧已强势进驻海外市场,其中更由中国企业开发的短剧应用占据优势。


截图来自点点数据 

分别是韩国、日本App Store娱乐应用榜竞争趋势


 01  海外短剧头部应用,八成由中国企业开发 


根据短剧自习室统计,全球约431个短剧应用,内购收入前50名应用占据98.45%市场份额。在这50个应用中,40个由中国企业开发,占比高达80%。


这些出海的中国企业背景:制作方大部分是海外留学生团队,也有一部分原本是国内短剧承制或传统影视制作团队,而平台方背后多数是深谙内容发行和互联网推广的短剧、网文、游戏、广告类企业。


看似与短剧毫不相关的行业也开始跨界布局——以智能家电闻名的追觅科技,也凭借其市场敏锐度开发了短剧平台Wawo,成为行业新玩家之一。


市场数据印证了中国企业的统治力:中国开发的平台为海外短剧市场贡献了68.75%的内购收入,海外本土平台仅分得29.58%的市场份额,其中有24.21%还是由ReelShort一家贡献的。


*数据统计时间口径:2023年1月-2025年3月(基本覆盖海外短剧发展全历程)。


*以上数据已排除企业背景“不明”的应用。



如今,中国企业在海外短剧市场形成近乎垄断的竞争格局,源于其不可取代的经验优势——经过五年的快速发展,国内短剧产业已构建起一套制作、发行、变现的工业化生产体系,这套成熟的产业方法论正逐步向海外市场迁移。虽然需要应对文化差异、广告生态和支付环境等本地化挑战,但核心的生产流程、运营逻辑和商业模式具有较强的参考性。


内容生产力是海外短剧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国企业的核心优势。


中国短剧出海目前以译制剧为基本盘,而译制剧的来源正是国内庞大的内容蓄水池。据点众科技董事长陈瑞卿透露,国内每年超4万部的短剧产能,为出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容弹药。都市甜宠等国内爆款题材在海外同样具有普适性,使翻译出海模式成为快速打开国际市场的低成本利器。


开拓海外本土原创短剧市场,则基于国内网文IP的全球化改编潜力。九州文化董事长汪家城在公开演讲中指出:“网文IP是中国独有资源,没有一个国家拥有中国这样的单集付费的故事库,这是海外短剧成功的关键基石。”国内网文经过二十余年发展形成的“强反转”叙事风格融入海外本土元素,也能继续引爆海外市场。


更关键的竞争力,来自国内企业高效的协作能力。以成都旭靖芳华影业为例,他们创新性地采用成都-东京双枢纽制作模式,利用时差实现24小时不间断生产(日本团队下班后由成都团队接力做后期,东京团队早上就能收到渲染后的作品),将单集成本压缩至日本同行的三分之一。


 02  中国企业出海做短剧,层层挑战 


中国短剧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文化适配成为首要关卡,不同市场的观众偏好和政策要求千差万别——韩国上班族习惯在地铁上阅读高密度的网络漫画,对剧情节奏和叙事质量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日本观众对方言差异极其敏感,关东与关西口音的细微差别就可能导致整部剧集前功尽弃;而在宗教氛围浓厚的地区,任何违背信仰的内容细节都可能引发强烈抵制。


内容合规亦成为短剧出海无形的壁垒,成都旭靖芳华影业创始人廖宇靖的遭遇颇具代表性:在印尼市场,重生复仇题材被严格限制在总集数的20%以内,迫使制作方不得不删减大量核心情节;欧盟要求每集必须植入5%的正能量内容;越南更是要求提前两个月提交完整剧本,这些规定都在无形中提高了内容创作的门槛。


廖宇靖在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分享出海经历


当企业跨越文化和制度障碍后,又不得不应对海外独特的用工制度环境。


华潮文化创始人朱佳能描述在海外拍摄的无奈:在泰国拍摄短剧,当地人的工作节奏偏散漫,有时候拍摄四天就要求休息一到两天,影响项目的整体时间进度。如果说低效的工作习惯尚可通过沟通解决,那么海外严格的用工制度则是难以调整的桎梏——如法国的每周35小时工作制和德国每月不超过10小时的加班限制,种种节奏让习惯高强度拍摄的中国团队难以适应。


最棘手的是持续攀升的制作成本。


2024年海外本土拍摄的短剧,以美国市场为例成本大致在10-15万美金,现阶段承制方反馈已经涨到15-20万美金。而据点众科技董事长陈瑞卿预测,年底海外短剧的制作成本可能卷到30万美金


 03  全球短剧繁荣:海外企业入场+中国企业引领 


海外本土企业大多处于观望和试水阶段。


目前仅有少数海外本土短剧平台在有限区域运营,主要分布在美国、德国、土耳其、韩国、乌克兰等国家,尚未形成全球化布局。其中枫叶互动的ReelShort、Mega Matrix 的FlexTV 两家进入行业下载量和内购收入的前十榜单,而这两家均由中国团队创立并控股,核心团队均有中国背景。


按常理来说,本土企业做短剧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对当地文化脉搏的精准把握,使其能够创作出更贴合本土观众口味的内容;具备天然的信任度,链接资源更便利,有助于降低制作成本;既有的品牌影响力,也有助于快速打开本土市场。


然而实际情况是,也许由于短剧作为新兴业态在全球爆发式增长的时间尚短,大部分国际玩家仍在评估这个市场的真实潜力和潜在风险,迟迟未入局。


本土企业参与度不足,对产业健康发展带来了多重隐忧。


内容方面,完全由中国团队主导的内容生产往往难以精准把握当地文化脉搏,缺乏本土竞争者的市场正在陷入内容同质化的困境,“霸总”“虐恋”等套路化题材的泛滥正在削弱用户的长期兴趣。


产业资源上,缺少本土企业入局,不利于内容生产体系的完善,人才供给、资源密度低,制作成本只会居高不下。商业模式上,仅仅靠中国企业,也难以开发出真正适配于本土消费经济的商业变现模式。


因此,行业亟需构建更加开放、多元的发展路径。只有当本土力量充分参与,海外短剧市场才能突破当前的发展瓶颈,从单一输出转向多元共创,实现可持续的繁荣。这不仅需要企业的自觉调整,更需要行业组织、政策制定者的协同推进,共同培育一个更具活力的全球短剧生态系统。


凡酷文化海外事业部总监梁洪兰指出,未来一年海外短剧市场能否快速打开,一定程度上也要看全球本地影视公司,他们如果能够开始转型、和现有团队融合共创短剧,有助于快速打开内容生态。


西安丰行文化的创始人李涛相信,中国企业对短剧有天然的理解和优势,未来海外短剧制作的风向一定是由国人引领,领跑全球短剧制作做大做强。


海外本土机构已开始重视短剧产业。


有消息称,釜山电视节(釜山国际影视节目展)将在今年5月主办“首届亚洲微短剧大奖”,接受中日韩及亚洲各国家的微短剧制作机构、平台及微短剧演员报名,设置了最佳作品奖、区域市场突破奖、最佳AI应用奖等10个奖项,有望激励中日韩三国微短剧在内容、市场、技术上全面提升。


日本电视台和东京电视台也在认真拍摄短剧。2024年,日本电视台的铃木努制作了UniReel的第一部作品《最后一课-只有幸存者才能毕业》,东京电视台则通过视频APP“BUMP”和SNS账号“aimaiMe”发布了原创短剧,并计划以每周一到两部的速度推出短剧,一年后推出50部以上。


短剧创作团队合影


结语:从“中国制造”到“全球创造”


点众科技董事长陈瑞卿的论断振聋发聩:短剧出海,仍在0.1阶段,远远没有完成从0到1。这绝非妄自菲薄,而是行业先驱者的清醒认知。


当下中国短剧出海,犹如在隧道中穿行的列车——虽已启动,但真正的光明尚未到来。本土企业的入局不是威胁,而是行业蜕变的契机。当全球创意在此交汇碰撞,短剧产业才能真正突破“文化代工”的局限,实现从“中国制造”到“全球创造”的质变。


让我们期待那一天——当各地产业资源如毛细血管般贯通,当多元文化在短剧中自由对话,这条穿越隧道的列车终将驶向更广阔的天地。而中国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不仅是市场开拓者的角色,更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和创新模式的引领者。


今天的0.1阶段,不过是伟大航程的第一个脚印,中国企业也将成为这段征程中最鲜明的注脚。


猜你喜欢

————免责声明————

合作之前建议签订合同,剧供需作为信息共享平台,无法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做出判断,不承担任何财产损失和法律责任,若您不同意该提示,请关闭网页且不要在本站拓展任何合作,否则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个人承担;

©2023 剧供需
辽ICP备2022006816号
辽宁巴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官方客服
请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