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小程序
剧供需小程序

扫码进入剧供需小程序
找合作更方便

短剧行业史上最高的话题量!《家里家外》总制片人:撕掉短剧羞耻标签!
作者:剧供需
发布时间:2025年3月26日

一批“长剧迷”被一部短剧吸引,彻底“入坑”。在上线仅十天内,《家里家外》便在播出平台“红果”上突破了7000万的热度,刷新了该平台短剧的热度纪录;开播一周,全网话题量达到了30亿,创造了短剧行业史上最高的话题量。


在当今电影和长剧制作成本动辄高达3亿元,却有可能亏得血本无归的背景下,拍摄成本仅为300万元、拍摄时间仅为17天的《家里家外》,为何能成为2025年影视行业“以小博大”的第一匹黑马?


“完全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家里家外》的总制片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采访时表示,“这部短剧是在四川拍摄的,整个主创团队都是四川籍演员,全部使用四川方言进行演绎。最初我们制作这部剧的目标是成为一部小范围的爆款——希望川渝地区的观众喜欢,并且在‘红果’平台上达到4000万的热度就非常好了。”



继续做出更多让大家愿意发朋友圈的短剧


NBD:以前大家爱看短剧,但是通常是自己偷偷看,觉得说出来有点low。现在看到有观众评论《家里家外》能撕下“短剧羞耻”的标签,对此您怎么看?


总制片人:去年就有记者问我们,想做什么样的内容。我们当时的回答就是:“喜欢戏剧大师赖声川的那句话,所谓好内容就是观众为你的内容笑和哭。这不难,难的是,他们看完之后,不会为刚才的笑和哭感到羞耻。”这是我们做短剧想追求的目标。



撕下短剧羞耻的标签,有个重要标志——有多少人愿意为一部短剧发朋友圈。


我们很开心的是,不少观众发朋友圈自发安利《家里家外》,很感恩,很荣幸,也备受鼓舞。我们会继续努力做出更多让大家愿意发朋友圈的短剧。



NBD:您之前说,决定做全方言短剧时,团队很忐忑,于是“做好了亏300万元的心理准备”给大家打气。作为一家内容公司的掌舵人,您基于怎样的行业判断推动全方言制作?


总制片人认为,关键在于创新和情怀。春节前,我们知道创新很重要,但没想到它如此关键。如今,每天都有超过100部短剧上线,观众对现有短剧的所有套路已经感到厌倦。


《家里家外》的创新之处在于其表达方式,讲述了“家”的故事,并大胆地采用全程四川方言。在短剧中,爱情已经被多次表达,亲情中的狗血和撕裂也屡见不鲜,但温暖、治愈的亲情表达却相对少见。


这是全网首部全程使用方言的短剧。虽然电影中已有全程方言的作品,例如《无名之辈》使用贵州话、《小小的我》使用四川话、《爱情神话》使用上海话;电视剧中也有,如《故乡,别来无恙》使用四川话、《繁花》使用上海话;但短剧中还未出现过方言剧。


团队内部也有担忧的声音:非常地道的四川话,外地观众如果不看字幕可能听不懂,这或许会让一部分观众感到疏离。然而,我们认真思考后,决定坚持这部剧的地方性,因为这样更能体现真实感。



NBD:除了四川方言,这部剧还融入了哪些四川特色?


总制片人透露,这部短剧在四川本地进行了实景拍摄,取景地包括成都双流的工厂、石梯子坡、彭祖山景区、青龙老街和青龙老电影院等场所。我们还融入了中国女排首次世界杯夺冠等时代元素,以及天府可乐和青羊牌电视机等具有四川特色的元素。


作为土生土长的四川南充人,我特意在剧中“植入”了高坪区。我们的团队中也有许多川渝人,大家都发自内心地热爱川渝地区。


我们认为,虽然剧中采用了四川方言,但讲述的是家、爱和温暖这些最普世的情感。现在回头看,方言确实成为了我们差异化竞争的优势,四川话大大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以及作品的现实主义和生活质感。



“想拿短剧当跳板的演员我们不签”


NBD:很多短剧演员都将短剧视为跳板,听说您公司签约演员时只选择 “坚定演短剧”的演员,能举例说明在实际签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吗?


总制片人:在签约过程中,我们坚持几个“不”原则。那些把短剧当跳板,想借此机会进军长剧和电影的演员,我们不签。我们坚信短剧是未来,它和电视剧、电影一样,都是很好的内容形式,能够承载任何精品内容。


公司的演员可以去演电视剧和电影,但那不能是他们的目标,只是一种体验。我们要以最真诚、最敬畏的心态来制作短剧——短剧不仅仅是跳板,它也可以是最终的目标。


举个具体的例子,有位女演员很希望与我们签约,但公司的惯例是合作一部剧后才考虑签约。这位女演员在拍摄时全程笑场,完全无法入戏。导演告诉她,我们整个团队都像拍电影一样认真对待短剧,但她却质疑道,“开什么玩笑?这只是短剧。”


最终,我们决定不再与这位演员合作,更不用说签约。那些想当偶像艺人的,我们一律不签;那些问我们如何搞粉丝见面会、粉丝运营的,我们也不签。我们不擅长包装偶像,只想全力做好作品。


通常在签约过程中,我们喜欢这一类人:只想认真演戏,不愿参与任何酒局饭局,也不想搞人际关系,只想专注于做好内容——这就是我们公司喜欢的演员类型。



NBD:有些人会认为,相比于长剧而言,短剧很简单,拍电影、拍长剧的主创来拍短剧是“降维打击”,对此您怎么看?


总制片人:我并不这样认为。坦白说,很多知名艺人曾联系过我们,希望合作短剧。但是他们要么想担任监制,要么想为自己量身定制剧本,我们都拒绝了。


短剧是一种全新的表达形式,我们已经投入了五年时间在其中,经过了无数的摸索和尝试,才积累了一些经验,目前仍在不断探索中。你从未演过短剧,却一来就想做监制、改剧本,这未免太轻视短剧了。


长剧和短剧并不是高低之分,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短剧就像一种新语言,比如西班牙语,我们花了五年时间才勉强掌握了一些。如果你连西班牙语都不会,却要指手画脚,这是不合适的。


对于所有合作过的演员,如果我们发现他们演戏不认真,不好好背台词和琢磨角色,我们会立刻将他们列入黑名单,绝不再合作。必须尊重观众。



“成都真的很适合短剧取景”


NBD:在众多可能的故事主题中,为什么最终选择了以家庭内部和外部关系为核心来展开剧情?而且还是重组家庭?


总制片人:我们整个主创团队对“家”这个主题有执念。我们特别喜欢写亲情,写挫败、患难中,家人之间的互相扶持。


小时候,我妈妈经常不分场合夸我,导致我很尴尬,但是这些“夸”,构建了我内心特别强大的自信。我妈妈相信我,这一点我特别特别幸运。我想要去呈现这样的情感。


我们觉得爱情被表达过很多很多次,但是对亲情的表达还是不够的。重组家庭是讲家庭这个主题特别好的切入点,它包含了天然的戏剧张力,他们本来不是一家人,但重组成一家人,这里面有摩擦、冲突、感动、治愈。



NBD:成都正推动“微短剧+文旅”模式,您怎么看这种模式?发展短剧产业对地方还可以有哪些带动?你们是否考虑在成都开分公司?


总制片人:这种模式非常有效,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观众前往《家里家外》的拍摄地打卡时,感到特别有成就感。许多观众还去买天府可乐来喝。


话说回来,成都还需要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吗?成都已经是最受欢迎的旅游和宜居城市之一了,恐怕接待游客已经接待不过来了吧。发展短剧产业除了能够促进旅游业之外,还能带动就业,比如在西安和郑州这样的城市。


近年来,很多公司选择来成都拍摄短剧,因为成都确实是一个理想的取景地,场景多样,既有老建筑也有新建筑,而且成都人非常友善,巴适得很,不用多说了!


目前我们还没有计划在成都开设公司,主要原因是成都的美食太吸引人了,大家可能都会胖上20斤!结果全都变成球体了,那可不太好看!(笑)



NBD:《家里家外》不仅在红果上发行,也在爱奇艺、腾讯视频上播出,且都在大力推广。能让长短视频平台合力推一部短剧,这在行业中很少见,是否为特例?对于内容创作者而言,如何在平台博弈中保持创作自主权?


总制片人:这不是特例,是短剧在商业模式上的优势,以及短剧目前所处的阶段导致的。


对于短剧而言,有红果的免费模式、长视频的会员模式以及各平台的单点付费模式,对于头部内容而言,各平台都会大力推广,吸引用户去自己的平台观看。


由于发行渠道分散,以及头部内容对各平台始终是稀缺的,因此我认为暂时不存在平台影响创作自主权的问题,内容方的创作很独立。


猜你喜欢

————免责声明————

合作之前建议签订合同,剧供需作为信息共享平台,无法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做出判断,不承担任何财产损失和法律责任,若您不同意该提示,请关闭网页且不要在本站拓展任何合作,否则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个人承担;

©2023 剧供需
辽ICP备2022006816号
辽宁巴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官方客服
请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