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小程序
剧供需小程序

扫码进入剧供需小程序
找合作更方便

首部马伯庸作品改编短剧,虚拟拍摄和AI技术都用上了
作者:剧供需
发布时间:2025年3月21日


马伯庸作品改编

的首部科幻短剧 

虚拟拍摄+AI技术 

周期短,效率高

短剧也卷技术流


第一部由马伯庸作品改编的短剧,看了吗?


这部剧叫《大冲运》,改编自马伯庸作品《龙与地下铁》同名番外,是首次使用虚拟拍摄技术的科幻喜剧题材短剧,对,就是之前火出圈的央视天气预报同款虚拟技术!


左:央视天气预报;右:《大冲运》《大冲运》


由抖音、剧乐部影视、胜事影视、白丁影视、九州文化联合出品,喜剧界大锁、长剧界周体顺,短剧界赵佳、王星辰、曹赛亚等跨界合作主演


短剧海报


这部剧远不止是一次新颖题材的大胆尝试,它在技术手段上的创新运用,更为行业带来诸多启发。


01   科幻公路喜剧片?这是短剧能拍的吗?


两百年后的中国人,不兴“北漂”,兴“火漂”。都漂到火星打工了,还要挤春运飞船啊?


《大冲运》开幕就给观众的一记脑洞暴击:2250年后,火星上充满数以万计来自地球的打工人,每780个地球日,“火漂”们就要抢飞船票、挤太空舱,跨越两个星球踏上回家的征途,这个过程被称为“大冲运”。


故事的主角大锁,正是“火漂”中的一员,辛辛苦苦攒了一年的钱要去买返乡飞船票,却手抖买成了最没用的土豆。


这个自带倒霉体质的社畜,和身负KPI重压的“外星文明观测员”韩梅梅结成冤家旅伴,上演一出短剧版“人在囧途”。


左:大锁;右:韩梅梅


韩梅梅的目的是评估并淘汰低等文明,大锁的目的是回家团圆,两个意图南辕北辙的角色,碰撞出春节文化的探讨:费尽心思做一顿年夜饭的意义是什么?千里迢迢赴身春运真的有必要吗?韩梅梅在旅途中历经“囧事”后,才明白其中真谛。


韩梅梅对春节态度转变


《大冲运》是春节申请非遗成功后,首部把春节搬上桌的短剧,立意深远——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都饱含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国的眷恋,在春节踏上团圆的归途。对内,是写给国人的一封浪漫情书。对外,是中华文化传播的先导弹。


外星人韩梅梅化形大锁,感受春节团圆的温暖


这部短剧改编自马伯庸的作品《龙与地下铁》同名番外,马伯庸是近年大热的作家,作品因用独特的视角、诙谐的文风阐述历史事件。他的《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等作品已被改编为电视剧,《大冲运》是他的作品首次被改编成竖屏短剧。


《大冲运》保留了原著的未来时代背景和“春运”路径设定,但在故事走向上进行了创新。原著中,主角未能成功返乡;而在短剧中,主角大锁与外星人韩梅梅结为朋友,两人一边星际历险一边抖“笑料”,最终成功返乡,感受团圆的温暖。


在这之前,科幻题材在短剧领域少有尝试。


首先在成本上,科幻制作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较高,成本难以把控,且需要协同高度标准化、专业化的工业集群,很难和成本控制严格的短剧挂上钩。


其次在叙事节奏上,短剧通常采用单线叙事,故事简单、节奏快,而科幻题材往往涉及宏大世界观和深刻议题的讨论,放在短剧里,容易导致信息量过载、叙事混乱


然而,《大冲运》巧妙地将科幻与喜剧元素结合,以喜剧的轻快节奏化解科幻题材的沉重感,同时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习俗的生动阐述,笑点和感悟直击观众心灵。成本上,也通过技术工具实现制作攻关,兼顾了效率和质量。


剧中喜感画面


据了解,《大冲运》的总制片人乐梦夏,是本剧出品方之一剧乐部的负责人。剧乐部是一家专注于精品短剧创作的新锐公司,致力于用创新的手法,在短剧中讲好中国故事,它在本次项目中负责开发和制作工作。


乐梦夏也希望通过这部短剧,激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与守护意识,唤起大众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推动更多人主动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践中,为文化自信筑牢根基。


这次《大冲运》的大胆尝试,为短剧提供了题材创新的思路、探索出独特的创作路径。


02   叠三个技术BUFF,两个月高效完成 


《大冲运》故事背景设定是“火漂返乡”,少不了外星环境、太空飞船、空间站等场景,甚至还需要设计演员在外星、太空、飞船舱内活动的画面。小短剧碰上大工程,看似很难制作,《大冲运》却都一一呈现出来了。


据总制片人乐梦夏介绍,做《大冲运》只用了两个月。前期剧本创作、概念设定、制作筹备时间花了25天左右,拍摄只用了7天,后期剪辑花费20天。“由于项目题材具有特殊性,在同等制作流程标准下,我们的推进速度是相对较快的。”乐梦夏道。


《大冲运》特意邀请到洪晖担任导演,洪晖是视效总监出身,在视效和虚拟拍摄上经验丰富。


如何兼顾画面质量和制作成本?洪晖的答案是“技术”。本次制作涉及三个技术工具,虚拟拍摄技术、AI视频技术以及AI工具。


(1)虚拟拍摄技术呈现多个外星场景


据洪晖介绍,虚拟拍摄技术可实现拍摄团队原地快速切换火星、月球、空间补给站等多种场景,既避免了繁琐的转场,又解决了传统实景拍摄的难题,同时减少了后期特效制作时间。“《大冲运》特效镜头占全片50%以上,如果按传统的制作方式,是没办法在20天内完成后期制作的。”他说。


剧中特效镜头


如今,短剧领域中也已经有其他项目在运用这项技术,但《大冲运》是首例大规模深入运用的成功案例,“虚拟拍摄在全片占比达七成以上,我们租了3500平的摄影棚和580平的虚拟屏幕,共拍摄11天,屏内资产、现场灯量,已经超出常规意义上短剧的规模。”洪晖解释道。


拍摄的时间只有短短一周,但《大冲运》涉及的虚拟场景却很多,需在短时间内完成现场灯光与虚拟屏幕画面的匹配,还要配合虚拟拍摄调整置景,即使是技术经验丰富的洪晖也面临较大的时间压力。


洪晖分享道:“火星垃圾场场景中,屏幕和置景区地面有接缝,我们没有填埋缝隙,而是利用提前设计好位置的主光源,制造大体量阴影,覆盖了接缝。成本控住了,空间层次也出来了。”



调整后的现场效果


最终出来的成片,视觉效果没有让洪晖失望:虚拟背景的光线和场景、人物的打光完美匹配,画面质感也很高。


背景、置景、人物打光高度融合


(2)AI工具赋能前期筹备与后期剪辑


在《大冲运》的制作中,AI工具也被广泛应用于美术场景、道具设计、分镜以及特效设计等前期筹备环节,从设计优化到工作效率都实现了质的飞跃。洪晖表示:“确定整体视觉体系后,我们利用AI迅速产出高完成度的场景图、道具图和分镜图,这些图像直观精准,避免了语言和文字沟通造成的误差,降低了各部门间的沟通成本。”


除此以外,《大冲运》也运用了AI视频创作技术,相对低成本地实现了宏大场景的构建和画面质感的跃升。剧中充满科技未来感的太空场景,如太空空间站、飞船售票大厅、中转站等,也是先由AI工具生成设计图,经过二次绘制后再转化为三维场景。AI视频可用作虚拟拍摄的背景辅助拍摄,或用作空镜,展示太空环境的恢弘。


剧中恢弘的太空场景


《大冲运》对技术的合理使用,实现了题材创新、质量提升和成本把控,也许能为短剧未来的突破性发展提供一些灵感和启示。


值得一提的是,本剧以虚拟拍摄与AI技术为手段,传递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精髓,实现了“民俗文化内核+超前拍摄技术”的双向融合。这种创新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更通过科技的力量,赋予其更广阔的表达形式。


这或许是将前沿科技与传统文化深度结合的先行案例,它证明了科技不仅是提升视觉体验的工具,更是文化表达与传承的重要载体。未来,随着拍摄技术的不断迭代,传统文化题材或将迎来更多创新玩法,为短剧领域开辟出一条兼具文化深度与科技创新的新路径。


结语


短剧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走向“技术流”,AI、虚拟拍摄等技术的成熟,打破了传统短剧制作的边界,让那些曾因“不好拍、拍不起”而尘封的创意重见天日。


《大冲运》便是最佳例证:它以技术手段破解科幻题材短剧化的密码,将宏大叙事拆解为紧凑吸睛的片段,并借喜剧元素调和,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文化的深度与温度。


3月1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针对微短剧发布了重要管理提示,为短剧撕掉“爽剧”标签。一味的“爽”,已不符合公众对短剧内容质量的要求,创作者面临一道难题:如何持续输出新颖、高质量的短剧内容?


或许,“科技流创新”正是破题的关键。在科技的赋能下,科幻、奇幻、未来等新颖的短剧形式将不断涌现,为行业内容生态注入新的活力。


正如洪晖导演所说:“打破常规,才能拥有可能性。”


猜你喜欢

————免责声明————

合作之前建议签订合同,剧供需作为信息共享平台,无法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做出判断,不承担任何财产损失和法律责任,若您不同意该提示,请关闭网页且不要在本站拓展任何合作,否则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个人承担;

©2023 剧供需
辽ICP备2022006816号
辽宁巴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官方客服
请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