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听花岛出品的情怀年代短剧《家里家外》正式定档3月14日,红果首播。
“充满变化的年代,不变的是家人和爱”。
该短剧用原汁原味的四川方言、怀旧生活流的视听语言,将观众沉浸式地带入了80年代的川渝地区。以一个川渝重组家庭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窥见80年代人的精神风貌,讲述温暖小家的日常故事。
20世纪80年代初,川渝地区遭遇了一场特大洪水,单身父亲工程师陈海清在救灾的过程中,遇到了墨水厂工人单亲妈妈蔡晓艳。两人互相产生了好感,喜结良缘。婚后,这一重组家庭的家人们,在时代的浪潮中相互扶持,相互尊重,发生了一系列充满信任和爱的温暖故事。
爆款班底联手,以生活流式的视听语言,在《家里家外》中讲述了一家人生活中的跌宕起伏,情感上的温暖和爱。在这个三月中旬,首部四川话短剧即将上线。
01 四川话短剧彰显浓郁地域风情
“你哪个哟?”
“莫得事,不用鼓捣娃娃,她还小嘛,有一个接受的过程。”
在短剧《家里家外》中,从街边小店的吆喝声到邻里间的聚会聊天,演员都来自四川当地,一口地道的四川话还原川渝味道。
这是全网第一部全程采用方言的短剧。
电影有全程方言的,《无名之辈》是贵州话、《小小的我》是四川话、《爱情神话》是上海话。
电视剧也有全程方言的,《故乡别来无恙》是四川话、《繁花》是上海话。
短剧还没有过方言剧。
听花岛坚持这部剧的地方性,更能体现真实感。
同时,这部短剧也采用了四川本地实景拍摄。在双流区军工厂、石梯子坡、彭祖山景区、青龙老街、青龙老电影院等场地和景点取景。融入了中国女排首次世界杯夺冠等时代元素,以及天府可乐、青羊牌电视机等四川特色。
据了解,整个主创创作团队都是四川籍的。总制片人是四川人;编剧团队有四川人;主要演员都是四川籍的。从片场到成片,都是一部地方性浓厚的剧。
年代剧不少,年代短剧稀缺,地方性短剧更稀缺。
无疑,这是一部当下极为稀缺的内容。
此外,《家里家外》的剧情,颠覆了传统短剧中姑嫂斗争等传统设定。高知时髦的小姑子一开始对蔡晓艳鄙弃、不屑,在遭受家暴后被蔡晓艳收留和治愈,开始佩服嫂子。女性用坚强的身躯为女性遮风挡雨,展现了女性互助的温暖力量。
而能够处理好家人间的关系,和蔡晓艳的性格息息相关。
蔡晓艳的性格不内耗,有事情直接说,行动力强,自信也有配得感。单亲带娃自强不息。敢爱敢恨、绝不内耗的性格,体现了当下女性追求的理想自我状态。
陈海清则是用最霸道的话做最柔软的事——“家务活都给我干,钱都给老婆管”,用坚实的臂膀守护小家,有魄力疼老婆,堪称满分丈夫。
男女主所组成的重组家庭,也包含了很多泪点:
女主的儿子主动改户口,要跟着继父姓;
男主的女儿陈爽穿上了女主补成两截的毛衣,笑着说上面是她亲妈织的,下面的也是自己织的。这件毛衣,是两个妈妈对她的爱。剧中有多处感人的泪点。
02 “爱意”流动体现温情内核
这是《家里家外》的定档剧照之一,也体现出了该剧的核心理念之一:温情。重组家庭不易,蔡晓艳和陈海清相偎相依,用真情和温暖携手走过漫漫长夜,呵护着这个新家,也感动和温暖了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们。
“因为有了人,所以有了家。而让这个家有了美好,有了感动,有了温度,有了爱的,是一直守在身边的家人。”
《家里家外》中父母和孩子的相处充满了爱与平等。
二年级的弟弟做出了五年级的题,面对儿子的“内卷”,妈妈转头乐呵呵地给女儿不及格的语文试卷签字,笑着说“这娃娃儿随我,咋子嘛”。
面对老师的指责时,蔡晓艳选择相信女儿,询问真相,给予女儿绝对的尊重与信任。
在《家里家外》中,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女和父子,在悠长跌宕的生活中建立了深入骨髓的亲情羁绊。这种羁绊为整部剧增添了更多的温情与深度,似乎也在一点点抚平我们内心的创伤,回应我们对原生家庭的期望,呈现了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正如杨科南在谈及创作初心时所说:“不管时间怎么变,大家对美好的家庭情感的向往是亘古不变的。这也是年代剧带给用户的可贵之处,它呈现出了大众向往的温暖的世界。”
有着“国内精品短剧第一厂牌”之称的听花岛团队长期致力于怀旧短剧研究,创作的初心是要做有情怀的团队,做有情怀的作品。团队对《请回答1988》系列有着深入研究,对着年代怀旧剧有着满腔热情,精心打磨,反复推敲,只为打造一部走心的怀旧佳作。
很多短剧追求情绪浓度,极致虐、极致爽。
这部短剧,追求情感浓度,温暖、治愈。
3月14日上午10点,《家里家外》将在红果免费上线播出。
合作之前建议签订合同,剧供需作为信息共享平台,无法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做出判断,不承担任何财产损失和法律责任,若您不同意该提示,请关闭网页且不要在本站拓展任何合作,否则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个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