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小程序
剧供需小程序

扫码进入剧供需小程序
找合作更方便

当短剧还在卷反转和卡点时,《滤镜》用“癫狂美学”撕开了新赛道
作者:剧供需
发布时间:2025年3月6日

一部“发疯式”网剧如何用荒诞照见现实?


近日腾讯视频都市科幻爱情喜剧《滤镜》上线后,凭借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创新设定成为2月现象级作品,上线首日即斩获剧集热度日榜亚军,并在腾讯视频站内热度值稳步攀升至单日峰值26000。



衍生话题#滤镜手镯能有多离谱#、#檀健次恋爱脑人设#等在微博热搜TOP10中占据三席,阅读量破亿。网友直呼“滤镜的剧情起伏如波涛,像开盲盒一样,太勾人了!”



开播三集封神,数据“狂飙”,绝对是2025年开年剧集市场的一匹黑马!


01

反套路的“癫狂美学”

当奇幻设定撞上发疯文学


《滤镜》的爆火,本质上是一场对短剧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叛逆”。在短剧市场沉迷于“三秒一反转、五秒一打脸”的卡点轰炸时,这部剧以“女主变铜人、变年画娃娃、变羊驼吐口水”的荒诞设定,将“癫”字刻入创作基因。这种看似无厘头的“发疯”背后,实则是对观众情绪痛点的精准拿捏:


女主苏橙橙的“一键美颜手镯”不仅是奇幻道具,更是对当代人“颜值内卷”的辛辣讽刺。当她以不同身份应对职场PUA、社交歧视时,观众看到的是一场“赛博妲己”对抗现实的黑色幽默。


剧中女主面试被拒后当场掰碎苹果反击、变身狮子吓退电车色狼的桥段,与年轻人“发疯文学”高度共振——与其隐忍内耗,不如用荒诞反击荒诞。


这种“癫狂”并非为猎奇而猎奇,而是以夸张外壳包裹社会议题,让观众在“哈哈哈”中品出“刀片”——当滤镜成为第二层皮肤,真实的自我该何处安放?


02

高口碑背后的争议

狂欢之下的创作隐忧


尽管《滤镜》豆瓣开分高达??,但争议始终伴随其热度。


首先是抄袭质疑,女主通过手镯变身的设定被指借鉴韩剧《内在美》,部分观众认为其“大力少女”特质也与《大力女子都奉顺》雷同。


第二是选角争议,檀健次的身高与现偶剧男主形象不符、与李兰迪缺乏CP感等话题屡上热搜,部分观众认为“姨感”削弱了苏感。


另外是节奏失衡,前两集铺垫职场与校园回忆时,叙事拖沓老套,让人劝退;后期方谨线(女二)的成长转折缺乏细节支撑,口号化表达削弱了女性议题深度。


而且该剧配角“配平”套路太明显,闺蜜与男主好友强行组CP、姐姐被男配一见钟情等设计,暴露了言情剧“全员恋爱脑”的窠臼。


最重要的是,这部剧主题表达很割裂,对“容貌焦虑”的批判止步于“接纳真实自我”的鸡汤,未深入探讨结构性歧视的根源,看似掏出来一把锋利的刀,实则是糖做的蜜三刀


03

给短剧的启示:与其内卷反转,不如重构叙事逻辑


虽然有很多缺点,但《滤镜》的突围,的确为短剧创作提供了一些破局思路。


当短剧市场充斥赘婿逆袭、战神归来的套路时,《滤镜》用反套路的荒诞设定反而能刺穿观众麻木的神经。例如将职场压力具象化为“变身垃圾桶躲领导”,用奇幻解构现实。


短剧不必局限于狗血反转,可嫁接社会热点。如AI换脸诈骗、职场性别歧视,让娱乐性与批判性共存。


正如《滤镜》编剧桐华所言:“观众早已厌倦了完美NPC,他们需要的是能照见自己狼狈与勇气的镜子。”


当短剧沉迷于用算法投喂“电子榨菜”时,不断创造更快的卡点、更密的反转时,或许更需要一场“发癫”创新——毕竟再精巧的反转,观众看多了也会腻。


猜你喜欢

————免责声明————

合作之前建议签订合同,剧供需作为信息共享平台,无法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做出判断,不承担任何财产损失和法律责任,若您不同意该提示,请关闭网页且不要在本站拓展任何合作,否则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个人承担;

©2023 剧供需
辽ICP备2022006816号
辽宁巴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官方客服
请关注官方微信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