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刷手机,随手点开一部微短剧——女主被富二代灌醉后起诉,法官竟以“勒索罪”罚她3万;保安扎几针就救活濒死老人,摇身一变成神医;农村保姆下药上位,逆袭成豪门阔太……这些荒诞剧情并非虚构的段子,而是当下微短剧平台的热播内容。
数据显示,某平台单部微短剧播放量高达2亿次,评论区却骂声一片:“三观尽毁”“侮辱智商”!为何这类漏洞百出、违背常识的剧集能霸屏?它们如何影响观众认知?又该由谁来把关?
图像由AI生成
司法变儿戏:法律剧成了“法盲剧”
更离谱的是《××不会缺席》,校霸抢劫5万元竟被法官直接判处死刑缓期执行。我国刑法明确规定,抢劫罪最高刑罚为死刑,但需严格遵循司法程序。微短剧却将刑事审判简化为“主角复仇工具”,既误导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任,也扭曲了法律威严。
专家警示:
“错误法律知识的传播,可能让观众形成‘暴力解决一切’的认知,尤其是青少年,容易模仿剧中‘以暴制暴’的行为。”——北京市律师协会刘爱君
医学神话与生活逻辑崩塌:
当保安成了“华佗再世”
生活逻辑的崩坏更令人咋舌。保姆靠下药勾引雇主逆袭、医生为救“白月光”孩子放弃亲生骨肉……这类剧情不仅低俗,还传递“不择手段上位”的扭曲价值观。网友李月吐槽:“如果未成年人当真,幻想靠卖卵、勾引实现阶级跨越,后果不堪设想!”
流量至上:谁在制造“无脑爽剧”?
编剧李小琳透露,团队会反复讨论如何设置“爽点”:“比如让天才儿童撮合父母复婚,宝妈观众会代入自己孩子,越看越‘氪金’。”这种流水线创作,将艺术降格为“流量工具”,导致大量剧本沦为“洗稿”产物。
行业怪象:
· 准入门槛低:编剧无需专业背景,套用固定模板即可量产。
· 审核走过场:平台为追求流量,纵容违背常识的内容上线。
· 价值观扭曲:将拜金、暴力、性别歧视包装成“酷帅”“爽感”。
监管出击:微短剧如何告别“野蛮生长”?
1. 平台责任前置:
o 完善审核机制,对法律、医疗等专业题材引入协审制度。
o 提高制作方准入门槛,杜绝无资质团队粗制滥造。
2. 行业自律升级:
o 制作方聘请专业顾问,避免常识性错误。
o 鼓励创作聚焦现实、传递正向价值的精品剧。
3. 观众素养提升:
o 主动抵制“三观不正”内容,用选择倒逼市场优化。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王浩一指出:“市场会淘汰劣质作品,但监管与自律必须并行,才能缩短阵痛期。”
警惕“性别战争”:
微短剧中的女性凝视与刻板偏见
中央网信办在“清朗·2025”行动中,已将“挑起极端对立”列为首要整治对象。专家呼吁:“文艺创作需尊重性别平等,拒绝用偏见收割流量。”
微短剧不应是“智商税”的代名词
微短剧的初衷,本是利用碎片化时间提供轻松娱乐。但当其沦为“常识黑洞”和“价值观毒瘤”时,我们必须反思:是观众选择了低质内容,还是市场驯化了观众?
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监管的硬约束、平台的责任心、创作者的敬畏心,以及观众的清醒选择。唯有如此,微短剧才能从“雷剧”堆中突围,真正成为大众文化的“轻骑兵”。
合作之前建议签订合同,剧供需作为信息共享平台,无法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做出判断,不承担任何财产损失和法律责任,若您不同意该提示,请关闭网页且不要在本站拓展任何合作,否则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个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