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自第一财经
近年来,短剧成为了影视行业的热门话题,业内消息称头部短剧演员的日薪可达2万元,甚至有些短剧能获得数十倍的投资回报。第一财经记者在实地调研后发现,过去短剧市场确实存在一些“闭着眼”都能赚钱的机会,但随着竞争加剧和市场的成熟,这种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目前,短剧行业已经明显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头部资源集中化和成本边缘化成为当前的主要特点。只有那些拥有高效团队、精湛制作和独特题材的短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短剧制作方不得不采取更加精细化的运营策略。从剧本创作到演员遴选,再到拍摄制作和宣发推广,各个环节都在变得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与此同时,短剧行业的收益来源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然而,短剧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随着演员薪资的不断上涨,短剧的制作成本也在持续增加,这给制作方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预计到2025年,短剧行业可能会迎来一场洗牌,只有那些具备高质量内容和专业运营能力的制作方才能继续生存和发展。
短剧的周期操作手法
何平是某家短剧制作公司的总裁兼总监制,他在影视行业已有多年经验,涉足中长剧和短剧领域多年。
“短剧的核心在于快速推进剧情,追求紧凑而爽快的观感。投资和回报也是快速的。与动辄几千万元投入和3至4个月制作周期的长剧相比,短剧只需几天就能拍摄完成,一周内可以拍摄数部。例如,制作一部短剧的成本通常在几十万元之间,如50万至80万元。如果成为爆款,有些短剧可以获得数百万元的收入,这意味着可能有10倍的回报。”何平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在短剧行业内,有一种高效的周期操作手法:5天完成剧本,3天完成拍摄,4天完成后期制作,第5天上线。如果成功获得榜首(爆款),那就意味着大获成功。
这种快速的周期推动了短剧的大量生产,并促进了制作人员队伍的壮大。从短剧的收益模式来看,目前大部分短剧采用付费加广告收入的模式。
“短剧通常会提供几集免费试看,之后需要付费或观看广告才能继续。对于短剧制作方来说,还需要一个‘投流’的过程。例如,首轮一般会先投放1万元,观察效果。如果观众充值付费超过1万元,比如1.1万元,说明这部短剧值得进一步投放,因为投放比例是正向的,是1比1.1。相反,如果短剧上线后,投放1万元推流,结果观众充值付费只有9000元,即1比0.9,那么这部短剧后续不需要再投放,基本不会成为爆款,投放越多则亏损越多。经过筛选后,能进入第二轮营销的短剧主要依靠付费,进入第三轮营销的则以广告收入为主。如果数据依然出色,那么可以进入第四轮操作,即将其翻译成外语剧并放到海外渠道播放,模式仍然是付费观看和广告收益,但增加了海外渠道。我们曾有一部剧成为爆款,花费90万元进行投放,但在一段时间内,每月平均带来100万元的收入,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何平解释道。
那么如何衡量爆款短剧呢?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业内有专门的小程序投手,可以及时反馈数据,包括播放量、热力值、观众充值额度等都是衡量指标,如果达到1000万热力值、4000万~5000万播放量则是爆款潜质,当然不同平台也会有所差异,有些平台该数据达到2000万就算爆款。
这些数据与分成也息息相关,比如用户付费部分平台和制作方的分成,平台会依据会员浏览微短剧的时间长度、频次等相关数据,按照预设的比例,从会员费中抽取一部分作为分成支付给微短剧的制作团队。在此机制下,制作团队的收入直接与会员对微短剧的观看活跃度挂钩。当然,平台也有可能依据剧集的播放表现(包括有效播放次数及播放时长等因素)来执行分账。平台汇总微短剧在其平台上的流量统计数据,并依据事先商定的单价(例如每千次播放的分成费率)向内容制作者结算报酬。
如果成为爆款,那么短剧的收益还是不菲的。
公开信息显示,优酷独播的《东北风云》上线仅5天分账即破百万。优酷实行会员+广告分账和流量分账等几种合作模式。《东北风云》凭借精彩的剧情和知名演员的阵容吸引大量观众开通会员观看,通过会员分账为制作方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做梦吧!晶晶》是抖音出品的一部自制微短剧,该剧以独特的剧情设定和新颖的表现形式吸引了众多用户付费观看。该剧采用了会员+广告分账和流量分账两种合作模式,根据用户的观看时长、付费金额等数据,与制作方进行收益分成。该剧上线后在各大平台广泛传播,豆瓣评分7.7分,播放量超过1亿次,为制作方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据估算,该剧的制作成本约在几十万元左右,投流成本约占总成本的30%左右,通过付费分账,制作方获得了超过百万元的收益。
众星影业集团董事长戴广祥对第一财经记者透露,众星影业收益较稳定的短剧,净利润能达到成本的30至40倍。放眼整个行业,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对于爆款团队,净利润是成本的几倍到上百倍均有可能。对于非爆款团队,亏损的短剧可能远高于盈利的,其中有大部分是非专业人士,水平良莠不齐。
如何成为爆款?
通过第一财经记者的多方采访了解到,由于早期短剧制作门槛较低,许多作品都是粗制滥造,难以成为爆款,导致很多投资最终亏损。通过多轮投放和筛选,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短剧已经是优质和具有爆款潜力的作品,而更多劣质作品已经被淘汰。
因此,要实现盈利,制作方必须将精细化运营贯穿整个制作过程,使短剧制作向正规长剧甚至电影制作的标准靠拢。
演员孙虎城已经拍摄微短剧多年,他从演员的角度感受到现在的微短剧拍摄方式正在逐渐向传统剧集靠近。“以前很多微短剧的画面质量较差,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导演对画面质量和审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家都更加注重剧本内容,不再一味地互相抄袭,而是开始进行原创创作。”
戴广祥观察到,短剧曾经只是作为一种产品存在,而不一定被视为作品。但现在,短剧正逐渐从产品转变为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影视行业的专业人士的加入为短剧带来了优势。“早些年,一些短剧采用了相对大胆的拍摄手法,甚至包括一些‘擦边球’的内容,以快速获得流量并实现盈利。现在,大家越来越注重精良制作,并通过电影工业化的手段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在成本控制方面,戴广祥指出,题材选择、制作流程和投放策略的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成本控制在未来将变得尤为重要。我们在进行这项工作时,所有产业链都在严格控制成本。”
至于如何提高收益,戴广祥认为,从剧本创作、演员遴选到拍摄制作和宣发推广,每个环节都需要精细化管理。
在众星短剧体系中,大约60%的短剧由自有编剧和演员完成。当然,也会在外寻找一些曾打造出爆款产品的成熟演员和编剧进行合作。
在题材方面,以往业内常用“蚂蚁雄兵”策略,大量投资短剧,期望从中跑出爆款。而现在,更加精细化的策略体现在研究各平台主要用户群体的画像,并根据画像进行内容创作。众星影业的自有编剧在选材时,会利用大数据进行筛选。“我们会用大数据分析抖音的热门榜单,并与抖音等平台沟通,预测未来一两个月哪些题材比较受欢迎,然后让编剧在这个方向上进行创作。短剧题材的时效性很强,一旦过了时效期,剧本的价值就会大大降低。”
根据演员定制剧本和根据剧本筛选演员是众星常用的两种方法。“对于自有演员,我们会在编写剧本阶段,根据演员个人擅长的戏路来设定角色。而对于外部演员,则需要经过初选、复选以及导演面试等多个环节的筛选。”
在拍摄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精心打磨。有时,镜头中短短20秒到1分钟的动作,背后可能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戴广祥举例说:“有时候需要增加某个动作戏,可能需要增加威亚组,增加动作指导,甚至需要多花一天时间拍摄这些动作,甚至在演员进组前就需要给他大量时间进行训练。”
短剧的宣发也越来越接近电影的逻辑。
戴广祥表示,“传统的电影发行通常是通过自己的发行公司进行的,通过排片、宣传、新媒体推广和路演等方式进行市场推广。而短剧的宣发逻辑最初主要是通过买量,即对相关平台进行付费投放,从而获取大量精准的付费客户。如今,新剧上线时,我们会与许多剧场演员的账号矩阵以及相关电影解说账号矩阵同步推广,采取类似电影发行前的预热、提前拍摄花絮等措施。在短剧上映前10天,我们会开始制造话题和热度,并进行相关的上线前预热。”他认为,短剧的买量逻辑正在逐步向类电影宣发的方向转变。
短剧还是好生意吗?
从早期的野蛮生长,到如今随着红果短剧、河马短剧、拼多多短剧等免费短剧平台的兴起,整个短剧行业正在经历新的变革。
三笙万物商务总监任伟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短剧付费充值的时代,短剧更像是一个商品,而非真正的影视作品。早期的一些作品甚至剧情粗糙,但非常注重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即如何激发观众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付费。
因此,在短剧刚刚兴起时,由于缺乏监管,许多公司为了吸引观众,会拍摄一些“擦边球”内容,随后又转向拍摄一些“爽剧”,这些都是为了刺激观众的付费行为。
如今,“擦边球”内容已不再是主流,更多的短剧需要正规分类和精良制作。公开信息显示,抖音新春档短剧被细分为24个分类标签:逆袭、家庭、甜宠、都市、搞笑、爱情、悬疑、古装、喜剧、职场、伦理、成长、玄幻、青春、动作、正能量、奇幻、乡村、年代、社会、二次元、科幻、民俗及其他。其中,“逆袭”和“家庭”类短剧占据了播放量的前列,成为最受欢迎的主题。逆袭类短剧中的主角往往是“总裁”或“霸总”,而家庭类短剧则以“娇妻”“老婆”“太太”为主角,即使不涉及夫妻关系,高播放量的短剧也常常围绕“萌宝爹妈”展开。热门品类如“萌宝剧”通常服务于“爹地妈咪”离婚复婚的情节,是“霸总娇妻”类短剧的衍生品。
从剧集数量和播放量来看,20集到90集的短剧似乎更受观众欢迎,背后的传播逻辑仍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从剧名数据分析,2025年新春档短剧中,“妈妈”“全家”“过年”是最常见的关键词,表明合家欢聚依然是新年的重要主题。例如,《大过年的》这部短剧播放量遥遥领先,突破了十亿次,并且仍在持续增长。除此之外,播放量排名前20的短剧数据大多集中在5亿次左右。
任伟透露,在免费短剧平台出现之前,短剧的主要盈利模式是通过观众的付费充值。为了获得更多的曝光,就需要投入流量推广,“换句话说,就是花钱买流量,再将观众转化为付费用户。”
因此,一些短剧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充值总额高达数亿元,但实际上很大一部分费用可能被用于付费购买流量。
由此造成的结果,反而加大了短剧投资的风险。
任伟表示,“一部短剧的拍摄成本可能是50万元,如果成功爆火,可能会赚取几百万的利润,但如果失败,则这50万元可能会全部打水漂。”
过去,短剧的盈利模式主要依赖于观众的付费充值,这种模式与传统的信息流广告投放逻辑相似。事实上,许多短剧公司的前身正是信息流公司。
然而,随着红果短剧和河马短剧等免费短剧平台的兴起,短剧行业的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平台不仅扩大了短剧的受众群体,还推动整个行业从单纯追求“卡点”效果转向更加注重剧情质量和影视化的方向发展。
任伟指出,以往的付费短剧受众相对有限,大约只有六七百万人愿意付费观看。但随着免费短剧平台的普及,短剧行业能够触及的用户数量增加了上百倍。根据QuestMobile的数据,红果短剧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月活跃用户数从零迅速增长到2024年9月的1.2亿,之后在两个月后的2024年11月达到了1.4亿。
随着短剧受众的增加,像三笙万物这样的短剧制作公司也逐渐改变了策略,不再仅仅依赖于“赌爆款”,而是更加注重演员的表现力、剧情的合理性和逻辑性。
短剧市场的变化也促使传统影视从业者逐渐适应这一新兴领域。任伟提到,起初,许多从事传统影视的人无法理解甚至轻视短剧,导致他们的生存状况堪忧。如今,随着短剧制作公司向影视化转型,传统影视从业者也开始发挥自身优势,逐渐融入短剧行业的新生态。
此外,短剧制作公司的收入模式也在发生变化。任伟透露,以前拍摄一部短剧花费50万元,是为了赌爆款。而现在,同样的投入,只要内容和质量有保障,成本回收率可以达到七八成。这部分收益主要来自于版权转让和短剧平台的广告收入。
随着短剧市场的火热,演员的薪酬也随之上涨。随着行业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制作团队对演员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演员的薪酬仍然在持续上升。
短剧演员金凯透露:“日薪达到万元的演员并不多,大约占从业者的10%左右。大多数演员的日薪在2000元到4000元之间。”
孙虎城则表示:“新入行的演员薪酬相对较低,而那些拥有爆款作品且经验丰富的演员薪酬则大幅提高。顶级演员的日薪可以达到一两万元,甚至更高。”
根据多位业内人士的反馈,短剧的制作周期较短,通常按日薪结算。普通短剧演员的日薪在几千元左右,而少数头部短剧演员的日薪可达到1万甚至2万元以上,甚至有极个别演员的日薪高达3万元。
目前,一些长剧中的腰部演员正试图转型进入短剧市场,但在业内看来,并不是所有长剧演员都适合短剧。短剧通常需要更夸张的表演,与长剧细腻入微的表演方式截然不同。对于制作方和演职人员来说,短剧无疑是一个有潜力的市场,但未来将会更加细分,对制作要求也会更高。这将催生一批高薪的短剧演员,同时也会淘汰一些制作粗糙的剧方和能力不足的从业者。
专业投资者入局,定制款来了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和资本涌入短剧行业,一些缺乏资本支持和实际制作能力的从业者被淘汰,更多的专业投资者开始参与进来。
短剧的融资背景各不相同。在高额利润的吸引下,一些导演和剧组选择自行出资拍摄短剧。另一些导演则选择与制作方或平台方合作拍摄。此外,也有平台方和制作方共同出资完成短剧的拍摄,甚至有些短剧由制作方独自完成。其中,独资拍摄是最具盈利能力的方式之一,但前提是企业必须具备完整的产业链资源,这样才能确保足够的利润空间。因为在全产业链闭环的情况下,各个环节的成本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专注于影视剧制作的众星影业集团在2022年进入了短剧行业。其旗下的众星得伴(南京)影业公司与得半庄园共投资约6亿元,在南京市建立了一个占地约1000亩的短剧生态产业基地,实现了产业生态的闭环。
对于当前的短剧市场,戴广祥观察到:“行业正在出现两极分化,有的投资方获得了丰厚回报,而有的则面临亏损。收益情况主要取决于投资人的判断力。如今,行业不再是‘闭眼投资’就能获利的时代了。头部资源集中化和成本边缘化是当下的趋势。一些短剧制作得越好、团队效率越高,成本反而越低,因此更受投资者青睐。另外,那些开创某一题材先河的作品也会吸引大量投资。”
风华正茂影业的制片人陈七岁认为,当前短剧融资的难度并没有增加,但盲目投资的现象减少了。更多专业的资金开始涌入。
短剧的收益来源也变得更加多样化。戴广祥介绍,在短剧上线的前一两个月,用户付费收入占比较大。而在后期,通过IAA带货广告等方式也能获得营收。这得益于从传统影视行业中借鉴的经验。此外,短剧还需与新媒体行业、抖音等热门带货平台进行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定制款短剧模式开始出现。美妆品牌韩束在短剧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连续推出了《一束阳光一束爱》《心动不止一刻》等7部微短剧。这些短剧在获得52亿播放量后,2023年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228%,仅用4500万元的成本就带来了33亿元的销售额,并多次登上抖音美妆回购榜和销量榜。2024年,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蜜雪冰城等消费品牌也纷纷尝试通过短剧营销,加强与潜在受众的联系。例如,麦当劳的《重生之我在麦当劳修炼魔法》、太二酸菜鱼的《实习霸总狂宠卖鱼妹》、肯德基的《重生之吃货皇后惹不起》以及蜜雪冰城的《雪王的穿越日记》等短剧均受到了广泛关注。2024年9月,星巴克也推出了其首部短剧《我在古代开星巴克》,将现代咖啡文化与古代背景结合,不仅播放量超过2000万,还为此开设了主题直播间,销售同款焦糖玛奇朵大杯双杯券,月销量已突破10万。
任伟表示,这类“品牌短剧”主要是为了推广品牌、讲述品牌故事,增加品牌曝光度和认知度,类似于企业的短剧宣传片。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越来越重视短剧的发展,行业将越来越规范化。
2024年6月1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正式实施,明确未经审核且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2024年12月20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管理提示(加强微短剧片名审核),对微短剧片名出现的不良倾向进行及时纠偏,并在导向、体例、艺术等方面提出新要求。这不仅让微短剧赛道的玩家在内容方面更加谨慎,备案后“持证上岗”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微短剧和短视频之间的界限也越发明晰。
合作之前建议签订合同,剧供需作为信息共享平台,无法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做出判断,不承担任何财产损失和法律责任,若您不同意该提示,请关闭网页且不要在本站拓展任何合作,否则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个人承担;